空气的流动,便形成了风。
风的声音,风的味道,风的触感,风的迷离。
最近上海的风显然是有点大的,但这种大却不似北方的风那般凛冽,这是南方特有的对风的感受。
当在谈到风时,突然想到世界上有很多风,最常见的可能有暖风、寒风;和季节有关的是四季风。和世俗人文有关的风则更多,诸如神风、邪风、中国风、行业之风等等。
但是到底什么是风?当感受到空气的流动,那是风正吹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云在空中游移变换,那是风正在往某处流动,即使能感觉到,能看到,但是风不是空气、亦不是云。风,说不清道不明,似乎,风更像一种趋势、一种力量、一种自然的知觉。
夜晚,从来都是属于孤独者自我喧嚣的舞台,独自走在属于风的街上,听着风吹过世界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树叶、尘埃在风中不断盘旋,犹如晚会上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舞者们。
此时风声好比音乐,说到音乐,也有许多与风有关的内容,记得以前常去的咖啡馆喜欢放一些古典音乐,其中播放频率很高的一首曲子是门德尔松的《春之歌》。个人认为好的曲子总有那么一些共同点: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每次听完之后对曲调本身不会有很深的印象,但是听的时候却能打开人的五感,闭上眼睛可以看见,捂上耳朵可以听见,放松四肢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抚摸,嘴里可以品尝出音乐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其次,当第二次的再次倾听之时,依然如此。《春之歌》,无疑拥有这种素质,从中感受到的,更像是田野的春风带给人们的温暖、芬芳和活力。相信,这是作者对自己心目中春天最好的描述,其中也包括因为春风的作用,使得云、树木、流水、昆虫、百鸟以及花的芳香带给作者的感动。
除了《春之歌》带来的春风让人温暖以外,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所表现出“沉着的华丽”带着缓慢而稳重的力量,好比不断持续,不断变化,却从不间断的微风,虽然不大,却让人无法忽视其存在。
也许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里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这首曲子的不凡除了旋律本身似乎能够从听众自身的心中涌现,还有曲子创作过程的传奇。传说在宫廷舞会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脚,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断裂了。当大家准备看巴赫出糗的时候,巴赫仅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兴演奏了一首《咏叹调》,该曲子就是今天所说的《G弦上的咏叹调》。
这就是一根孤独的弦所迸发出的力量,并非弦本身有多么的神奇,而是人心那富于创造和变化的演绎,才能完成如此的杰作。孤独、华丽、深沉、连绵不断的风,柔软而强大、寂寞而稳重、简约而庄严、举重而若轻。
这时风的声音夹杂着城市夜晚的喧嚣,让人着迷,使人沉醉。
这是夜晚的风,安静又神秘,适合独倚窗前,凭栏听风。
相比夜色的朦胧,白昼的风,因为太阳的耀眼,往往总是让人忽略,不过即便如此,白天的风依旧会用它独有的力量让人们记住它的存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仙李白的语句总是充满着豪放不羁的风格,这也是强劲的风带给人内心的冲击。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看到关于海啸的科普文章,其中说到,海啸是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当时觉得风的力量足以引起海啸,那是何等的巨大,但是我们每天都被各种风所吹拂,为何感觉风又是如此的微弱。于是又回到最初的疑问,到底什么才是风?
风是相似,风是反馈,风是力量,风是混沌。
风卷起海浪,拍向海边的城市,瞬间,一片凌乱。
想象着自己处在这凌乱之中,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没有感觉。只是随着风的怒吼和海浪的席卷,自己的身躯不断翻滚,扭曲。
为何平时微弱的风,能把人变成仅剩的一推骨肉分离的躯壳,我想起了著名的蝴蝶理论,据说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理论也被称为混沌反应或混沌理论,蝴蝶煽动翅膀产生了一小股风,这一小股风来到了大气中便影响了一股风的走向,这股风因为改变了走向,吹向了更大的风,由此小风不断遇到更大的风,形成了飓风,最后这蝴蝶翅膀带来的小风便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风是什么,也许永远都没有最后的定论,就像人类总是不断探索和进步,无限地接近真相,却永无止境。但至少,现在,感受着在酷热夏天结束后,风带给我的凉爽,却让人无比的满足。●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