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化 >> 上海律师 >> 2019 >> 2019年第08期
《上海律师》编委会

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邵万权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张鹏峰
    廖明涛  黄宁宁  陆 胤
    韩  璐  金冰一  聂卫东
    徐宗新 
编  委   会: 李华平 胡 婧
      张逸瑞 赵亮波 王夏青
      赵  秦 祝筱青 储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闫 艳
      应朝阳 陈志华 周 忆
      徐巧月 翁冠星 黄培明
主       编: 韩璐  
副  主  编: 谭 芳 潘   瑜
  曹   频  
   责任编辑: 王凤梅  
摄影记者: 曹申星  
美术编辑: 高春光  
编       务: 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http://www.lawyers.org.cn/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lawyers.org.cn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毕业即失业?律所如何帮助法科生打破魔咒

2019年第08期    作者:文字整理:许 倩    阅读 5,746 次

主持人:闫艳  上海律协对外宣传与联络委员会委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嘉宾:郑晓雷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健    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乔若瑶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实习人员文字整理:许  倩

 

闫艳:各位好!欢迎来到本期“法律咖吧”,我是本期“法律咖吧”主持人闫艳律师。现在正值暑期,也是一年一度的毕业求职高峰期,今天我们将主要围绕律所招聘与法科生就业问题及趋势,来和几位嘉宾展开探讨。今天的三位嘉宾分别是上海君悦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健律师、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郑晓雷老师以及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的乔若瑶,欢迎三位参加本期主题交流。

众所周知,每年暑期是法学院毕业生们求职的高峰期,对于法科生尤其是本科生面临的就业难题,网上有一个段子调侃“一毕业就失业”。这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法学专业招生人数较多,有大量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寻觅职位。教育部多年来都把法学专业列为较难就业的专业之一,屡屡亮“红灯”,使法科生就业成了一个很现实的困难问题。那么,首先请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主抓学生就业工作的郑晓雷老师来聊一聊,这几年法学院的毕业生们在就业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有哪些趋势的变化?

 

郑晓雷:闫律师的问题使我想起一件往事。2012年春季,我接到了一位大四学生的电话,她是那届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说自己收到了香港大学的offer,可以去读硕士研究生。目前她已经在上海某个红圈所实习了半年,合伙人说可以留用。她问我该如何选择,是去香港大学深造呢,还是留在红圈所工作?短短七年时间,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今,很少会有本科毕业生纠结是否要去红圈所工作,因为在金字塔顶端的律所对学历的最低要求基本都是硕士。

本科生毕业时,发现自己必须要做一道选择题:选项A为直接就业,选项B为国内读研究生,选项C为出国深造。现在选择读国内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竞争激烈。除了极少数选择读博士研究生之外,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还要做好一道论述题:论怎样找到心仪的工作?近年来,研究生就业有两个趋势:第一,为就业做准备的时间更长了,很多学生研二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实习,一些律所也会录用表现优秀的研二学生;第二,选择考公务员的学生比例上升。

 

闫艳:感谢郑老师分享他所掌握到的这些信息,他也介绍了现在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就业趋势上的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今天也邀请到了一家知名律所主管人才招聘的合伙人李健律师,我们想请问一下李律师,在您看来,现在律所最看重法学院毕业生哪些方面的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律所欢迎?

 

李健:每个律所的标准都不一样,以我们有限的经验、观察、和与同行的交流,发现有几个方面比较重要。第一,学习能力要强,能够在新领域快速学习新知识、新经验;第二,善于沟通交流、团队合作,跟团队无缝对接是很重要的;第三,能够在高压环境下工作。在这里要提示同学们的是,上面的三个素养都是技术层面的,最根本的是要对做律师有强烈愿望,并能付诸实践。如果具备这种情况,即便在技术层面弱一点也没问题。学习能力弱就多花一点时间,跟人打交道有困难就多磨合,工作压力大就更不是问题了,这正好是提升能力的好机会啊。律师接触的工作很多涉及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需要处理非常棘手的问题,靠一个人不行,需要团队合作,大家各展所长、齐心协力才能把工作做好。团队无缝衔接也是一个技巧,这既是人力资源方面沟通的技巧,也是工作训练的技能。另外,高压工作很可能是广大同学会忽视的情况,律师有时候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长时间出差,压力非常大,需要在高压力的环境下冷静思考、理性分析、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沉着应对,顺利解决问题。

闫艳:刚才李律师跟我们讲了要有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还有抗高压能力,这说明律师职业对法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我们也了解到,现在一些高薪的红圈所、精品所都比较青睐知名法学院校的毕业生。那么在目前法科生就业难度加大的环境下,请郑老师给我们讲讲,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没有对有志于应聘律所、想要成为律师的法学生们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实务培养计划?

 

郑晓雷: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和职业;学校注重和业界的合作,与沪上很多律所都有合作关系。合作体现在:第一,建立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力争做得更专业化、细致化,请求律所安排最好的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优秀律师担任客座教授或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在专业上由校内导师指导,在职业发展、实践操作层面请校外导师指导;第三,积极进行职业探索,很多学生在做职业决策的时候,往往基于对职业的想象,而非客观现实。我们希望他们的决策是基于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但这个需要创造条件。我们组织学生,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到律所去参观,与律师面对面座谈。去年,我们每个月组织一批低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去律所。一年下来,收获颇丰。同学们对律所和律师都有了新的认识,打破了固有印象,开始去看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同学们发现,原来律所业务种类如此丰富,律师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类型的人都能在律所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心,也激发了学习的动力。

 

闫艳:通过刚才郑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院校对法科生的培养,尤其是实务方面的培养,主动创新多样化的培训模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我们知道有些高校已经开设了自己的律师学院,对未来的律师人才做一些针对性培养,储备人才。郑老师,您觉得经过这种针对性培养的法科生,到律所应聘的时候是不是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样的培养是不是大幅度帮助他们增加了进入律所工作的机会?

 

郑晓雷:众所周知,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律所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我校律师学院学生司法考试整班一次通过率最高达到89.7%,其中近半学生为400分以上;历届学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100%,而且就业质量非常好。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定位高端。我校律师学院成立于2011年。学院围绕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及上海市教委“085”规划,致力于打造卓越律师培养平台。第二,举措得力。在保障法学核心课程的前提下,针对律师职业特点和执业需求开设谈判和法庭辩论等19门律师实务课程,由校外特聘教授讲授最前沿的律师实务知识,有效对接律师职业需求;开设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律师事务所等常态化实务技能训练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律所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构建高端实践平台。

 

闫艳:通过郑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现在法学院在培养律师实务人才方面所做的很多创新、尝试和努力。那么,作为一家很有吸引力的沪上知名律所,李律师所在的君悦所在招聘法科生的过程中,有没有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招聘机制?事务所层面是否会考虑对满足一定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开绿灯”呢?对于已经进入律所的实习生,会提供怎样的实习或培养模式呢?

 

李健:我们在招聘中有几个流程,希望把学校里的优质学生资源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匹配起来。第一步是简历筛选,在筛选之前,会做一个团队需求的梳理,搞清楚需要什么样的人,并特别强调什么是“NO”因素,什么样的人是不会被接收的。第二步是在简历筛查中注意亮点,很多同学都很优秀,我们要善于从简历中找到亮点,把学生亮点和用人单位需求匹配起来。然后就进入面试程序,我们的面试引入了性格测试环节,通过人力资源专业工具协助判断应聘者的性格,跟什么团队匹配会比较合适,能够在职业规划上做出更好的安排。我们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九型人格和MBTI职业测试,这些工具是比较常用的,也是市场反馈比较好的。然后就进入实习环节,我们认为实习非常重要,前面两方面的信息量比较单薄,简历筛选和面试的时间、空间有限,而实习是能够展现更多信息的一个方法。我们律所最近推出了一个喜悦计划,针对实习人员和青年律师,为同学们提供一些切实的帮助。大部分青年律师和实习人员有很多困惑,所以我们希望提供一个比较大的平台支持,并设计了很多模块。比如每月一次的午餐沙龙,律所主任、资深律师会和实习生共进午餐,谈谈律师进阶的那些事;比如导师引领,找一些资深律师做这些同学的带教老师,设计一系列实用的执业通识课程;再比如礼仪课程、沟通课程,教授如何待人接物、进行法律法规案例检索等。还有一些模拟法庭等法律实务课程,以实务为主,一堂法庭辩论就是真实案例的庭审演练。除了通识课程,还有成长主题系列讲座,律所主任或资深律师会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及年轻人最感兴趣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这一系列多层次的安排,让律所更了解实习生和青年律师,也让实习生和青年律师更熟悉律所、了解自己,这个是深度实习和实践,会对人力资源匹配效率提升有所帮助。

 

闫艳:李律师分享的“喜悦计划”等君悦所的培养模式对整个行业都有参考和借鉴价值,李律师介绍的律所对实习生的培养机制和模式,是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立体的培养机制,我相信这对年轻律师和一些应届生都很有吸引力。刚才郑老师提到华政国金学院和很多律所都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法科生包括研究生在律所实习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或反馈?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议?

 

郑晓雷:我校国际金融法律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华政对接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举措。目前学院承担了教育部“涉外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致力于培养拥有法律、金融财会、数理统计等复合型知识结构,拥有很多懂外语、起点高、国际化、应用型的金融法律人才。我们在全球招聘师资,教师均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我们和很多律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法律实务教育和交流、学生实践基地、学术交流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有些学生在律所实践时,发现了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毕业论文提供了好的选题;有些学生体验了律师工作的辛苦,发现不管是诉讼还是非诉讼工作,都要出差、倒时差,安排各种琐事,还要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他们因此懂得了在大学阶段就应该做好准备,不能有畏难情绪、懒惰情绪,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有些学生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业务中间还是有不同之处,很多东西在学校里没学过,在市场上也是刚刚遇到,这就需要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有些同学发现和带教老师的沟通非常重要,事先把事务交代清楚,事后及时反馈、指导、能够带领学生进步的带教律师最受欢迎;还有很多同学发现法律检索能力和法律英语能力非常重要。

 

闫艳:郑老师带来的这些反馈,也会给律师们带来很大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报考法学院的人数较多,有统计显示,法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数量远超岗位需求的人才数量。我们想请李律师聊聊,作为律所的管理层,在律所的招聘需求与应聘律所的毕业生之间,律所应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的匹配,如何来提升这样的匹配效率呢?

 

李健:从流程上来说,没有太多创新的地方,我们通过实务上经验的积累,找到尽可能提高匹配效率的方法。第一,我们在筛选之前,把团队需求了解明白;第二,采取多元面试,一位实习生面对团队负责人、团队骨干律师、团队秘书、负责人力资源的人员,通过各个角度对实习生进行全面评价,尽可能找到实习生的亮点,跟用人的实际需要进行匹配,全方位多角度评估。但我们认为这个方法还不是很好,希望把重点放在实习阶段。因为我们认为业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缺陷,包括郑老师刚才提出的对我们有价值的反馈,就是因为实习生不满意。我们会问实习生,实习体验怎么样?律所还有什么做得不合适的地方?有些实习生会觉得带教老师有点走过场,没有真给干活机会,实习内容不够充分等等。但实际上,律所也有自己的难处,很多工作机会比较珍贵,让实习生上手,如果做砸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成本非常高,律师就不敢让实习生直接上手做,这就有一个能干活和不干活的悖论。主观方面,我们的实习变成脱实向虚,有点类似于见习,不会让实习生上手干,这样会导致实习生没有职业成就感,工作成果不被尊重;客观上,工作成果不跟真的工作结果关联起来,就学不到东西,所以我们觉得要真干。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把实习做实,打造实习的深度,把不会干活和干活之间打造很多细密的台阶,让实习生能顺畅度过,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闫艳:李律师给我们构建的规划和计划非常生动,我觉得可以把这些声音带给学校,或者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摸索感受,再评估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更有价值和提升的空间。刚才李律师给我们分享了通过拓展招聘渠道、信息广度、以及构建实习的深度等来优化人力资源的匹配,也分享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的经验。我们也邀请了一位在律所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国浩所的实习律师乔若瑶,小乔本科毕业后进入国浩所实习,之后又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读取了LLM学位,回国后入职国浩。我们请作为新入职实习律师代表的小乔结合自身的经历,分享一下在求学、实习、以及择业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乔若瑶:郑老师和李律师发言中提及的情况,和我个人经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本科专业是财务管理,第二学位是法学,毕业时就很纠结,到底是从事金融领域还是法律领域的工作呢?李律师刚才提到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经过慎重考虑,我意识到自己更喜欢法学研究,对法律行业也有极高的热情,就开始申请去律所实习,很幸运最后能进入国浩。经过半年的实习,我确定自己很喜欢法律职业,结合自身金融方面的基础,就选择去美国攻读金融法律硕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基于对资本市场法律服务的喜爱,我又申请并最终正式入职国浩。结合两位嘉宾的发言,我也有两点感想:第一,要对律师工作的复杂程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实习期间,我的工作内容相对简单,接触客户的机会也很少,但在这半年,我一直认真学习和体会,发现工作内容和学校所学还是有一定差别。做律师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成长的过程,我的法学功底不是非常扎实,但我有足够的信心去学习提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实时跟进最新的法律和政策。第二,我看到身边律师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法律问题,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而这样的生活状态也是我想要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就是一直学习,与时俱进,接触的内容也是跟金融相关,我的知识储备能很好地起到作用,加上律师的薪酬水平还不错,所以我在各种可能中选择了从事律师行业。

 

闫艳:刚才你讲到先实习然后去国外求学,再回来执业的过程,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你认为你的实习以及海外求学的经历对你最终成为一名律师,分别有哪方面的帮助?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实习律师,请您与毕业求职者分享一下,年轻人在求职时更为关注什么。

 

乔若瑶:我入职国浩两年多,同事中有坚持做下去的,也有离开的。我认为,学生求职主要关注三点:第一是工作环境,是否喜欢身边的同事,日常生活状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国浩的工作环境相对简单,不需要费心处理人际关系,是靠业务能力取胜,只要认真细心,有热情,愿意学习,踏实进取,就能够做好。第二是学习内容,要看喜欢轻松的工作状态还是一直需要学习的工作状态,如果选择一直学习的工作状态,整个生活会处在高压之下,但努力之后可以获取更多知识,见识会更广,学到的东西也会更多。第三就是薪酬水平,这对我们而言是很实际的,很多从全国各地来上海工作的朋友会面临生活上的压力,虽然现在律所薪资水平参差不齐,但近两年律所的薪资都在提高,有些也非常有吸引力。作为新人,我们也很关注入职时的薪酬体制和水平。

 

闫艳:也请小乔给我们介绍一下,国浩所对于新入职者在职业规划和培养方面有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新入职律师有哪些特色的制度安排?比如,会给你们一些什么样的辅导或支持,帮助你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律所的工作?

 

乔若瑶:当时选择国浩,也是因为我觉得国浩的制度很吸引新人。新律师入职时有两个月的入职培训,国浩每个周末都会安排不同业务领域的合伙人授课,通过近二十场培训,让新律师对律师行业有一个初步的、框架性的认知。在日常工作中,带教律师会带着新人直接接触客户,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作为一个拥有3000多人的大所,国浩的业务类型比较多元,涵盖了律师业务的所有领域。每周都会有集团组织的培训和讲座,由资深律师和优秀项目的经办律师进行授课和讲解。和君悦所一样,我们也有很多文化娱乐活动,比如网球培训、篮球队、足球队、羽毛球培训等。前两天,国浩还请专业播音员来所开了一个朗诵班。我觉得在国浩工作很充实,文化娱乐生活也很丰富。

 

闫艳:相信你对目前执业状态的满意度还是很高的。今天我们也谈了很多,在结束之前,想请李律师给在校法科生包括研究生提出一些职业发展与规划方面的建议。我也汇总了一些在校生们普遍提出的问题,比如:如果法科生有志于从事律师行业,是选择读研之后努力进入红圈所工作,还是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工作,从精品所或相对规模较小的律所做起?一些知名律所是否会有一些特定要求,比如海外留学背景是否会成为一个门槛等等?我们请李律师针对这些疑惑,给他们指点一下迷津。

 

李健:这些问题非常有代表性,问题面很广,涉及同学本身的意愿、志向、兴趣、规划等方面,我们可以从资深的业内人士角度给出参考意见,希望能对同学们有帮助作用。在梳理这些问题之前,最好能把背后的本质跟原理想明白,后面做决策就会容易一点。这几个问题都牵扯到了考大学跟拿文凭,那么,为什么要考大学?为什么要拿文凭?我们在生活工作中用的很多知识都是大学里没有学过的,大学里学的知识都很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贬值很大。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非常便利,只要你用心学习,可以学得很好,为什么还要花时间和金钱去读大学拿文凭?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很难让用人单位知道你,从博弈论的角度,解决信息不对称要发信号,拿文凭就是发信号的一个具体做法,毕竟大学不是每个人都能读的。但是郑老师和闫律师都知道实务上操作上不是这么回事,现实世界很复杂,一个文凭仅仅表明学生学习非常好,并不意味着实际工作水平很高,那为什么同学们都想取得更高的文凭呢,因为这是一个囚徒困境。就像郑老师刚才跟我们分享的,本科文凭在前几年是可行的,但是现在门槛高了,大家都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水涨船高,逼得同学们花时间去进行“军备竞赛”。把这个本质想明白了,就可以知道接下来的决策是什么。还是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是很重要的,要了解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只要认清自己,对是否纠结于文凭,就可以放轻松了。如果你对研究问题很感兴趣,可以趁年轻去读研究生,把自己的学术训练水平提高,以便有更多选择;如果确实想做律师,那就尽早进入律师行业,赢在起跑线上。

至于同学们担心本科文凭能否进律所,我想分享一个陈寅恪先生获聘清华四大导师的例子,表明发信号需要差异化。信号要发,大学文凭是一个信号,因为从人生职业的长期来看,今天的主题是实习人员和实习生,在这个阶段,大学文凭还是有一定价值的,虽然信号的作用有缺陷,用人单位也不得不看这个东西,但是相对来说作用非常有限。再过五年十年,如果你跳槽了,文凭作用就更低了,即便你是本科生,也可以选择把其他亮点展现出来,把你的亮点变成你的信号,同类型信号只能拼强度,要差异化地发信号,让用人单位觉得你很厉害。我经常说一句话,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怎么找到你?这需要一个可靠的信号,信号发准了,求职可能性就提高了。

最后我想说,法学院学生辛苦读了多年书,如果有机会进入红圈所当然很好,进不了的只要对律师行业感兴趣,进一个精品所或规模比较小的所也可以,因为律师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很多小所的律师主任都很强,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可以从学习中开始努力实践学习提高。但这块往往被很多同学忽视,觉得小所和精品所不值得去。如果你从事其他法律行业工作,公检法司都能对口,也很好。我希望同学们能跳出专业思维框架,从更大的环境里去考虑问题。因为年轻人最宝贵的就是青春,就是能闯能干的勇气和尝试各种机会。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要局限于你的专业,人生有无限可能,可以尽情挥洒你的才华,实现你的人生梦想和人生价值。希望同学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闫艳:李律师刚才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从非常深刻的角度剖析了问题的实质,可能会给同学们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从更多的角度来了解自己对职业规划的定位。非常感谢李律师的精彩分享和建议,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对本期“法律咖吧”的参与和大力支持,最后也让我们一起祝愿今年的法学毕业生们,你们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希望大家都能够如愿开启自己精彩、崭新的职业生涯。再次谢谢大家!

 

(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系嘉宾个人观点)

(整理时间:2019年8月29日)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