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邵万权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张鹏峰
廖明涛 黄宁宁
陆 胤 韩 璐
金冰一 聂卫东
徐宗新 曹志龙
屠 磊 唐 洁
潘 瑜
编 委 会:李华平 胡 婧
张逸瑞 赵亮波
王夏青 赵 秦
祝筱青 储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闫 艳 应朝阳
陈志华 周 忆
徐巧月 翁冠星
黄培明 李维世
吴月琴 黄 东
曾 涛
主 编: 韩 璐
副 主 编:谭 芳 曹 频
责任编辑:王凤梅
摄影记者:曹申星
美术编辑:高春光
编 务: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http://www.lawyers.org.cn/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lawyers.org.cn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本刊记者:律协委员会的平台及其他社会头衔,对你从事律师业务有哪些帮助或者哪些影响?
张嘉生: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增多,但压力也大,一些称号和荣誉,你要尽力去做到,要爱护名声,即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能愧对自己。其实很多的荣誉,都是别人找上门的,自己很少去主动地申报。如货运代理,尤其处在上海,同时代理几家世界知名物流企业的法律顾问,做相关的法律业务尽职尽责些,别人就会认为你不错,渐渐便有了一些称号或业界名声,算是专业知名度。有些本有法律顾问的公司,后来找我做顾问,我首先会对这个公司说,若是之前的律师做得不错,专业上可以,就没有必要更换顾问律师,且作为同行,这样也不大好。但顾问单位认为,请哪个律师是他们的权利,也提到之所以换律师,也是基于原先的律师专业服务并不专业。所以,律师开拓客户的渠道有多重,但在维护客户的利益时必然少不了专业化的服务。从短期成效上看,有些关系户相对会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否长久持续,还是要看专业度的。有时,我们没有获得客户,存在各种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专业度终归还是未能达到一定的层级。
本刊记者:确实这样,你刚才多次提及的专业及专业度,众所周知,律师专业化是个趋势,作为国际货运、现代物流等领域的资深专业律师,你是怎么理解和看待青年律师的专业化?
张嘉生:专业化道路,并不是凭空设计出来的,需要知识贮备和机缘。就我个人而言,90年代,执业于东吴律师事务所,当时主动要求从事货运代理业务,有幸担任了几家货运代理公司的法律顾问,加上个案承办效果不错,对方当事人事后也会联系我要求提供服务,于是客户群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还受聘担任了全球排列之前的几家物流公司的法律顾问。从业多年来我的体会是,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性服务从而赢得客户,否者,若寄希望于关系户,恐怕只能是一时之利。
专业化后期收益虽然不错,但早期成本也不小,必须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清贫。在选择走专业化之路前,要审视自己的目标与定位,是已经想的相对清楚,还是掺杂着更多的盲目和浮躁,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必然产生不同的想法,定位不清楚、目标不清楚,路就难走,容易半途而废。
本刊记者:说到定位,结合专业化的话题,便无法绕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诉与非诉的区分,而诉与非诉又常常会引出低端与高端业务的争论,莫衷一是,你是如何看待的?
张嘉生:宽泛而言,诉讼之外均是非诉,包括顾问单位等。很多人常说的非诉律师,多是项目律师,更多与商业结合,注重文本、框架。年轻律师,一部分羡慕非诉业务,如并购、上市等,容易只看到高端的收益性结果,却往往忽视高投入、高耐力、高风险。同时,容易迷失在流程化的业务线中,有时成就感和个案全局感相对不足,当然诉讼律师也有各种酸甜苦辣。
所谓高端、低端,只是相对而言。高端,只是暂时的高端,依赖于经济形式的丰富和强大基础;低端,却是不可或缺的,与人民大众直接牵连更频繁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蛋糕便越来越大,高端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支撑,譬如金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获取此类知识。同时,高端毕竟只是小群体,竞争很激烈。就律师工作而言,是否要放弃所谓低端,背水一战,关键是如何理性地认清自己,客观定位自己,否者青春易逝,尾大不掉,届时可能因脸皮较薄,无法放下身段重新开始而自毁。
本刊记者:也就是说,在律师业务方向的选择上,要结合自身状况而定,不要人云亦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张嘉生:专业的形成依赖于客户群,而客户的类型,往往又取决你的专业。就我个人而言,专业化(现代物流)主要是基于自己早年的工作经历(港务局装卸区),在此方面沉浸的时间较长,专业知识的积累较多,于是在2008年8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了专著《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所谓专业律师,往往是在某类个案中接触较多,在此类案件中是专业的,但并不意味着他只能从事该领域,有时其往往会借助某类案件的专业性,以专业客观的形象展示于客户,客户会认为你这位律师很专业,今后会介绍不同客户的各种案件到你这里。律师服务,也讲究回头率,你本身要甄别潜力客户,可以选择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专业化意见,也可以将不擅长的案件介绍给其他律师,关键是要客观地评价自己,要尽力而为但不能大包大揽,否则会弄巧成拙。
本刊记者:客户类型会影响到律师的专业走向,对于年轻律师来说,更是如此。但无法回避的是,年轻律师缺乏客户,反而希望更快、更准确地选择专业化,以你本人曾在港务局工作而后做律师的经历,是否会建议律师先在企业工作?
张嘉生: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不同的道路会有不同的路程,没有标准的。作为律师,社会生活经验、人脉都是必备的,无论是从企业进入律所,还是直接从校园进入律所,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储备知识和经验,不同的只是在哪个环境中去获得这些而已。
现在的年轻律师,与我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理念均不同。比如八十年代那时我在港务局工作,待遇也算不错,当时领导也善意提醒,法律作用不大,但自己还是自学法律从而成为律师。当时选择做律师,主要是出于热爱,是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不存在为了要多挣钱而去做律师的想法。但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年轻律师的生存压力比较大,在兴趣和热爱之外,会夹杂着许多其他的考虑。
本刊记者:青年律师在执业初期会面临各种困难,譬如上文所提到的客户来源、专业化、经济压力等,其实有一条路倒是两全其美,一揽子解决问题,即遇到好师傅,但现实是伯乐难找。
张嘉生:凡事都讲究内因和外因,宏观而言,机会是公平的;微观角度讲,我们自己要准备好。资深律师带教青年律师,一个现实的问题,带学生是要花成本的,要选好老师,或拜对山头,但老师有时未必选择你,为什么没有选择,他选择的条件是什么,你是否具备,为什么不具备?另外,传、帮、带也要依赖律协等在制度上进行改革,但怎么改?譬如经费拨款,能否保证用在刀刃上等等。
本刊记者:也就是说主要还是要修炼好内功,成为千里马,但又不能一味地去等待时间的沉淀。年轻律师如何增加经验和积累阅历呢?
张嘉生:我以为还是不能急功近利,比如医生,相比30、40岁而言,50岁的医生相对更受欢迎,不仅仅跟专业有关,还有赖于客户的认知和感觉,年轻或许在赢得客户信任上存在弱势。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能脚跟未稳就一味想着出名、承办大案件。
年轻律师要注意沉得住气、学会坐冷板凳,不要三两天就转了兴致。做业务本身是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过程,许多概念、术语,不是你跟随一两个案件就能熟稔的,事事皆学问,三教九流的知识都要了解些,边边角角的知识积累多了,框架就搭起来了。我们本身是从业务中出来的,很多东西上手比较快,但年轻律师往往缺乏对客户行业的认知,许多法律外的术语是陌生的,短时间内是难以消化的。其实又回到先前的定位问题,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分析呢?用辩证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平时的喜好是什么?客观地分析自己,再去选择自己的路。
本刊记者:许多道理知晓已不容易,做到更难。律师行业可谓状况多、压力重,如何找到泄压的渠道呢?
张嘉生:需要胸怀和眼光,归根到底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辩证、唯物地去看,生活只是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存在皆有合理性。律师工作虽强调技能,但在技能之外,更要协调,借鉴他人的经验,接受他人的指点,释放压力,平复情绪,不能将情绪裹起来放在心里,不排遣。化解压力,平时要注重学习,包括网络、书本、交流,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保持一种谦逊,而不要自认为高大,不耐烦去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本刊记者:这还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其实,从实习律师走向执业律师的过程中,更不容易定位。可以谈一谈你在律师协会执业考核委员会的工作感受吗?
张嘉生:对青年律师的种种境况,我在考核委员会中的感触颇深。执业证是律师一年级的开始,尤其要加强学前教育(实习考核)。不希望年轻律师走入误区,尤其是认知上的误区,现在的考核相对强化职业道德,譬如周记及面试考核,有些考生对律师责任是相当模糊和混乱的,很多观念不知是从何处得知的?一些人认为拿到实习证,只要熬过一年,便可申领执业证,去承办案件,而不去考虑执业律师究竟需要何种的素质和能力,加大了执业的风险性。犹如建房子,基础不牢固,便容易出现倾斜等各种不良状况,众所周知,修缮比重塑更难。投资与投机,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资深律师需要去多指点,传授某些执业中的经验和教训。
本刊记者:在授课中,资深律师谈这些,尤其是提及职业道德、责任感时,是否会遇到年轻律师情绪上的抵触?
张嘉生:年轻律师在理性分析自己的问题上,缺乏生活和社会阅历,这与年轻是成比例的。年轻律师往往只认为代沟问题,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使命责任和职业道德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是需要慢慢去适应,而不是先去改变,若是改变,也是改变自己去适应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律师,虽说每天解剖自己,三省吾身会显得夸张些,但要学会不停地修正自己,学会约束自己。
资深律师要注意表述方式和自身定位,而不是说教姿态。年轻律师有时排斥的是一种说教和形式,而不是内容和经验。要尽量趣味化,要接地气,若只是把知识僵硬地阐述,便失去了传道解惑的本义,照本宣科是件乏味的事情,无论是对讲述者还是倾听者。也就是说要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引起听者的兴趣和思考。
本刊记者:谢谢张嘉生律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本刊的采访,希望有机会再作进一步的交流和对话。●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