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化 >> 上海律师 >> 2018 >> 2018年第06期
《上海律师》编委会

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邵万权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张鹏峰    

                  廖明涛  黄宁宁   

                  陆   胤   韩   璐  

                  金冰一   聂卫东    

                  徐宗新   曹志龙   

                  屠   磊    唐   洁     

                  潘   瑜           

编  委   会:李华平   胡   婧   

                  张逸瑞   赵亮波 
                  王夏青   赵   秦    

                  祝筱青   储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闫   艳   应朝阳
                  陈志华   周   忆    

                  徐巧月   翁冠星 

                  黄培明   李维世   

                   吴月琴    黄   东

                  曾    涛
主       编: 韩   璐  
副  主  编:谭    芳  曹   频    
责任编辑:王凤梅  
摄影记者:曹申星  
美术编辑:高春光  
编       务: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http://www.lawyers.org.cn/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lawyers.org.cn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寻找心中的自己 享受时代的丰饶

2018年第06期    作者:文│朱申岭    阅读 9,556 次

清晨,云雾缠绕太阳

太阳挣扎

就快要绝望

风割断纠缠

转瞬 都是红彤彤的梦想

 

把教诲装进行囊

追逐梦想

步履也许凌乱

但必须坚强 毕竟

毕竟沿途都是美和希望

……

十四年前,我告别法学院,告别恩师,带着不舍,带着教诲,带着憧憬和忐忑的心,开启了陌生而新奇的职业生涯。十四年来,我做过公司的in house,然后做律师,就连中间出国留学,学的也是法律,国外打工也是在律所。回顾十几年的职业生涯,走过的路实在不能算一帆风顺,也远没有达到世俗意义的事业成功。但至少还有两点值得记录,其一是见证了律师这个行业的变化,并且在变化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其二是摸索出如何有效管理时间,基本做到开拓事业的同时拥抱生活。

迎接行业的变化,找到自己的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律师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这个新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如何创新发展,成为律师行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淘汰我们的不是这个时代而是我们自己。

十年前,大部分律师还是万金油,传统诉讼是主要业务来源,大部分律所是没有部门没有分工的团伙,还在为收不收座位费而争论,还没有知识管理、流程管理系统……而现在,客户会问你是哪个领域的律师,非诉讼业务占据了法律服务的半壁江山,律所向大型综合化或者精品专业化靠拢,大部分律所有了专属管理系统,开始用技术驱动管理,开始注重文化和社会责任……

十年前,我从法务向律师转型。那时的我除了睡觉,基本都在工作,审查合同、撰写文书、处理劳动仲裁、代理交通事故、侵权、合同争议,甚至代理过两起涉外刑事案件。如此丰富的工作内容,对于毕业没几年还有些完美主义倾向的我来说,是无比痛苦的。

几年折腾,是积累了不少办案经验和教训,有了一批常年顾问客户,收入也有所改观。但作为法律人,却并没有太多成就感和归属感,我深知这些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敲打回来的经验,在真正资深的同行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我甚至感到不安,我能做的业务和别人能做的没有任何区别,而年轻但不想靠价格竞争去生存的我应该靠什么?如何面对诉讼案件结果和标的金额的不确定性?又如何对自己的时间和收入予以规划?律师作为一个共同体,为什么不能长期合作,而是在接到项目或案件后临时组团服务?

我执业的第一家律所,是只有十几名律师的传统小所。主任是新上海人,信贷是本行,靠着家乡的诸多银行支持,业务收入不少,但他的发展模式无法解决我的困惑。其他的前辈要么忙于生计,要么已经风生水起,没心思跟我这个转型中的小屁孩探讨行业发展。我的合作伙伴认为我的优势在于做公司法务的经验,应该多服务顾问单位。于是,我被淹没在更多的合同中,而审查意见往往因为谈判地位、签约效率等因素被忽略。我这个律师,与我心目中运筹帷幄、控制风险、定纷止争的律师形象越来越远。

我开始反思自己当时的状态。康德一生未离开他居住的小镇,但却从未丧失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读万卷书并独立思考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说,我自闭于核桃壳内,却仍认为自己是无疆限之君主。我不是先贤,认识无疆之域是游历还是书本,是向外还是朝内,都是我取舍不定的。但我清楚,执业到这个阶段,要停一停,去外面看看,也静静地向内观照自己的心。于是,20092010年,我参与了司法局公派留学项目,到英国读LLM。更重要的是,我想看看别国的律师、律所和一个不同的世界。

得益于学院老师的支持,两年里我拜访了英格兰近10家律所。我在其中两家律所实习,亲历了英国事务律师的日常工作,也由此对英国律师和律所有些直观感受:律所要么大而全(整栋楼都是一家律所),分部门给客户提供服务,要么只做一两项业务(其中有律所只做房地产,有律所只做人力资源咨询和劳动纠纷解决);律所无论大小都有一个不做任何业务的管理合伙人,都有一个信息系统(从管理流程到业务指引到合同模板的数据库);律师有固定执业方向,一般只归属于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域的某个板块(偶尔借调);律师每天的工作都在12小时左右,会把每天的工作按照小时记录在案,区分计费时间和其他时间;大部分律师是领取基本工资并且按照当月的计费小时数获得绩效工资,年终还有一笔奖金;大部分律所有一个技术部门,负责法律检索和案例检索,也会有一个市场部负责品牌和业务推广……英国律师的工作方法和律所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他们特定的判例法体系、出庭律师和事务律师制度、以及长久以来律师地位和收费传统都有关系。

留学期间,我仍和国内的同行们保持联系,也和一起留学的律师同学们有过很多次关于律师职业定位、合作模式的交流。我发现,虽然都是国内律所,地域不同,规模不同,在管理模式、分配模式和市场开拓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说不好对错和优劣,但却值得思考和借鉴。两年,不长不短的调查加自省,我形成了关于自己执业方式的规划,包括要有一个不注重眼前利益的团队,要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建立该领域的信息库,要提供解决方案而不仅销售知识,要对客户有所筛选……

对于如何完成这些计划,是自己开一家律所,还是加盟一个成熟的平台?亲友和前同事们众说纷纭。我最终选择后者,加入了一家全国性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因为当时的我对于业务本身的兴趣远高于律所管理(其实当时我也没那个能力),更重要的是综合性律所更有利于分工和专业化的实现。

2011年,我回国重新启程。我集结了一帮年龄相仿理念相当的同行,开始践行和不断调整我的规划。我们尝试将不多的成员分成诉讼和非诉两类,开始放弃大部分不擅长或过分竞争的业务领域,尝试开拓市场的成员与承做业务的成员分离,尝试市场平台化,尝试按小时收费,尝试服务可视化和标准化……我们从开始3个成员到如今10个成员,收入从几十万元、一百万元到每年成倍地增长,我们在上海这个法律服务的红海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时代的变化和我们的改变影响了整个律所。律所开始交换分工、资源整合,并且新设了9家分所,包括母校所在地成都;律所从只关注市场,到注重内在的标准化和外在的美誉度,有了专职市场部和管理系统;鼓励律师们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快乐生活(于是律所有了每季度出游,有了玉雕、国画、美声和摄影达人);倡导健康是种责任,发起了法律人户外俱乐部,带着长三角的律师、法务、法官和法学教授们摄影、徒步、骑行……随着这些变化,我的成就感和法律人的归属感回来了。

如今,常会被问到职业发展的各种问题,简要归纳无非专业发展和案源等,这应该是刚进入这个行业的年轻律师所思考的:

1.是否要专业化?执业生涯中只做一个专业非常艰难,许多人不愿这样去做,一是出于对生计的思考,二在于认知的不同。我认为人不能见识世间所有的不同,更无法经历所有精彩,哪怕仅一个专业,究其一生也无法窥探到全部的奥秘。

《天龙八部》里鸠摩智带着少林寺七十二绝技要和天龙寺交换六脉神剑,众僧心动不已。枯荣大师问僧众修炼一阳指到了几层,答最多两三层,又问本门最高修到几层,答六七层。枯荣说,本门中人究其一生也不能修炼到一阳指的最高境界,七十二绝技又于本门何用?有时候,不能专注和专业并非不知道专业的价值,只是还不能放弃贪念。十年磨一剑需要的定力和智慧,需要忍受的寂寞和孤独是多数人做不到的,律师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二八现象由此产生。

2.选什么专业做执业方向?知识产权是新兴力量,行业机会很多;刑事辩护随着辩护率的提升也将出现大量的机会;海事海商标的金额大;金融领域项目收费高;法律顾问案源稳定……这些其实都不是选择的理由,唯一的理由是你喜欢什么。喜欢是选择的最好理由。这个世界没有好的行业也没有不好的行业,没有好的专业也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好的从业者和不好的从业者。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专业能够做到顶尖就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从业者。

3.市场从哪里来?如何开拓?市场完全可以从每一个认可你职业精神、专业技能的人中间来。如若对内积累得足够好,对外连接的内容足够多,市场就不会是问题。我想任何圈层都是对自我发展的限制,任何偶像崇拜都是对自我提升的制约,目标往往成为桎梏,经验往往成为锁链。围绕固定圈层的营销是一时的发展但不会持续,一旦离开,圈层就会失去。所有的渠道、入口有效连接的前提,是你能否作为连接中有价值的一个点而存在(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如果不能,再多的连接都是无效的。律师在市场开拓上不要给自己设定模式,这点与执业方向的聚焦恰恰相反。

互联网时代给我们的体验是低成本、是自由、是大数据,更是彼此的连接增加。每个人都有了无限的可能,在连接中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但又都是大海。市场无穷,有时候不开拓就是开拓,不作为就是作为,不进入圈层却身处更大的圈层,道家的无为和佛教禅宗里的不修之修此时竟有相通之处。

五六年前,微信才刚起步,诺基亚占据着手机市场近半壁江山,国际会议用的还主要是skype,还没有APP,还没有钉钉……仅仅几年,整个世界都被颠覆了。在这个科技、经济和商业模式瞬息万变时代,我们其实都是菜鸟。也正是这样,任何时候起步都不会晚,任何一个调整和改变也可能成为弯道超车

有效管理时间,开拓事业并拥抱生活

律师从不加班,因为他们从不下班。这句玩笑话是很多律师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不时听到同仁猝死的消息,震惊之余,给律师界带来的应该是更多反思。时间是公平的,给谁都不会更多,该怎么利用又该怎么平衡?

我曾经也是个拼命三郎,一天工作13小时,基本没双休日。2008年底体重80多斤,2011年腰椎间盘突出,身体的抗议和直观的疲惫感提示我做出调整。幸好计划中的团队初见成效,我开始摸索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平衡工作和生活。分工合作、番茄工作法、提高单位产出以及学会说不,是我这些年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不少却慢慢变得看上去很闲的心得。

分工合作:有两层意思在其中,要分解工作以及要分配工作。一个复杂的并购项目,分割成意向书、尽职调查、股权/资产认购协议、交割等等板块,再将每个板块分成小板块,根据时间进度,每次完成一个或几个小板块,就会越来越接近大的目标。工作并非全部自己完成,将分解后的小板块分配给不同的律师,每人完成一小部分,你就会发现,一个复杂耗时的项目轻松被拿下了。身边有些律师,不会充分借助别人的能力和时间,自己既是销售也是采购、是生产、是财务、是行政、还是售后,累死了自己,客户也不见得满意。

番茄工作法:以前我喜欢把每天的日程都排满,结果下班时间一堆没完成,满满的挫败。我发现其实自己不可能做到一直集中注意力和思路清晰,也不可能不被突发事件打断。现在,我每天工作时间是10小时左右,但只计划最多5小时的工作量,把工作按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序,每件事情完成之后奖励自己休息一段时间。这样,即使不在状态或者被琐事打断,计划内的工作内容也能轻松被完成。大多数情况,会多出很多时间,再安排其他工作、用于读书学习、用于陪家人或者和朋友小聚,也很不错。后来读了些时间管理的书,发现这就是所谓的番茄工作法,简言之就是工作-休息-工作-休息。我把这个工作方法放大到了月度,每月工作之余安排几天的旅行,更加充分地调整身心,也满足一下我摄影的爱好。通过这些或短或长的旅行,我发掘了无数个感动的瞬间,领略了时间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工作。

提高单位产出:时间有限,要想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或者旅行,就得更有效率,而效率的前提一是我们要在行动前已经有所准备,二是不能光准备而不付诸行动。有所准备并没捷径,法律法规经常更新、执业规则不时变化、司法理念不断进步,都需要事先学习和准备,在业务来临的时候自然不被动。动手做,胜过任何完美的想象,这是Facebook办公室墙壁上的箴言。法律人大多是完美主义者,往往让方案在心中百转千回,不到最后一刻都舍不得写出来。而我现在觉得,先把不成熟的方案片段写出来,再逐步完善,结果更好也更有效率。

学会说不:律师业是个服务行业,处理的都是别人在乎而不能胜任的事情,客户心急和期待较高普遍存在。律师需要在提供服务之前作出独立判断,否则可能一天有无数个十万火急”“今天就要答复的事项,而真正计划好的事情都泡汤了。职场上,如果你没底线地妥协,没有人会因为你过于忙碌,就原谅你的失误和成果的不完美;真正信任你的客户,不会因为你的忙碌导致他需要等待,而离你而去。

社会是更为严苛的大学,使我们成长。也许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经历所有后,最好的还是那刚出行的少年模样。洋洋几千言,算对自己和同行的鼓励。愿我们带着无始无终前行的勇气,一路无悔,享受这个时代的丰饶。

 

朱申岭

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业务方向:并购、涉外法律服务、股权投资。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