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化 >> 上海律师 >> 2020 >> 2020年第10期
《上海律师》编委会

主 管:上海市司法局
主 办:上海市律师协会
编 辑:《上海律师》编辑部
编辑委员会主任:邵万权
副  主  任: 朱林海 张鹏峰
    廖明涛  黄宁宁  陆 胤
    韩  璐  金冰一  聂卫东
    徐宗新 
编  委   会: 李华平 胡 婧
      张逸瑞 赵亮波 王夏青
      赵  秦 祝筱青 储小青
      方正宇 王凌俊 闫 艳
      应朝阳 陈志华 周 忆
      徐巧月 翁冠星 黄培明
主       编: 韩璐  
副  主  编: 谭 芳 潘   瑜
  曹   频  
   责任编辑: 王凤梅  
摄影记者: 曹申星  
美术编辑: 高春光  
编       务: 许 倩  

编辑部地址:
上海市肇嘉浜路 789 号均瑶国际广场 33 楼
电 话:021-64030000
传 真:021-64185837
投稿邮箱:
E-mail:tougao@lawyers.org.cn
网上投稿系统:
http://www.lawyers.org.cn/wangzhantougao
上海市律师协会网址(东方律师网)
www.lawyers.org.cn
上海市连续性内部资料准印证(K 第 272 号)
本刊所用图片如未署名的,请作者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影视微解说类短视频存在哪些法律问题与侵权风险?

2020年第10期    作者:文字整理: 许倩    阅读 8,627 次

主持人:詹德强 上海律协文化传媒业务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天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嘉宾:祁筠 上海律协文化传媒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

杨小青 上海律协文化传媒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向东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律师

文字整理: 许倩


詹德强: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法律咖吧。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5G技术的普及,短视频已经成为每个手机上的必备应用,成为我们生活娱乐的一个部分。其中有一类短视频特别引起关注,就是影视解说类视频,它不仅给平台带来巨大流量,而且给制作者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我们本期讨论的主题就是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有关法律问题。今天请到的嘉宾是祁筠律师、杨小青律师、吴向东律师。刚才讲到了影视解说类视频引起很多人关注,能否请杨律师介绍一下目前影视类解说短视频的现状及通常会涉及哪些法律问题?

杨小青: 影视解说类短视频其实是短视频的一种,本质上是一种影视评论,用户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对现在市面上的影视作品进行剪辑、挑选、组合并配上旁白,对这部影视作品进行介绍、评论、解说或深度的剖析。时长一般是35分钟,通常用的标题,比如“3分钟带你看电影”“某某爆笑解说电影之类的。总体上来说,影视作品在短视频中是一个辅助工具,他们的旁白或解说贯穿于整个视频,是视频的核心。影视解说类短视频核心要义有两个,一个就是短,时长35分钟,一般在10分钟之内;另外一个就是解说,所谓的解说可以是介绍、评论或者是滑稽模仿。这就是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概念。影视解说类短视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方便,一方面是制作方便。我们知道现在手机终端很普遍,视频制作方通过手机终端剪辑工具,再加录音合成工具就可以形成一部作品,制作成本低,门槛低。另一方面是观看方便。大家知道看一部传统影视作品,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到两个小时,而且中间最好不要受到打扰,否则观感不是特别好。短视频时间比较短,大概35分钟,我们平时上下班途中,或者工作休息时间,就可以迅速看一部电影,大概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主要故事梗概,还有这部电影的亮点和槽点,因此深受大家欢迎。

影视解说类视频根据制作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就是UGC,普通用户生成的视频。这里普通用户是指非专业内容提供者,常见于抖音、火山、快手等视频平台。第二类是 PGC, 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视频内容,技术水平高,专业性强,常见于西瓜视频等平台。第三类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比较关注的几个影视解说类发布方,就是PUGC。因为制作方本身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粉丝较多的网络红人,自带流量,市场潜力很大,商业价值也大,所以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大,目前主要是这三种类型。

詹德强:谢谢杨律师的详细介绍。各位平时也通过手机观看此类短视频,通过这类视频确实能比较快速地了解一部电影。但作为我们法律人来讲,首先就会考虑到,这类视频的制作和发布等会不会构成对作品权利人的侵犯?

吴向东:现在这种短视频能够存在,实际上是四方面促成的:一,作品权利人,希望短视频的传播能引起观众对原作品的关注;二,平台,希望短视频给平台带来流量;三,观众,想通过短视频概略了解原作;四,视频制作者,希望获得粉丝。但四方面都有所顾虑:原作者担心观众只看短视频不看原作;平台担心短视频损害平台和原作者之间的合作;视频制作者担心侵权;观众担心短视频没有真实反映原作。既然大家都有担心,就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对短视频进行评估,分清不同的人的行为边界。通常来讲,边界就是不要侵权。短视频是不是侵犯著作权,基本的判断标准是接触加相似。如果A作品在先,后面一个解说类的视频发布到网上,解说类视频的作者无疑接触过原作品。接下来看解说类的视频跟原作品是不是相似。如果相似,侵权的可能性就很大。但如果解说类视频构成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就不侵权。合理使用可能会考虑以下因素:一,必要性,当用解说视频去解说电影时,所引用的图片或小段的视频是不是必要;二,适当性,如果大量引用,肯定是不适当的,短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当的,这个后面可以进一步讨论。

詹德强:很多这种解说类短视频大量引用了原影视作品的里面的图片,或大量引用里面的视频片段,剪辑出一个视频。类似的视频,除了吴律师刚才讲的是否构成侵权时会考虑到引用量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很多制作者肯定关心一点:我这个作品是否构成侵权?什么情况下是构成合理使用?这一点也是很多制作者特别关心的。祁律师能否帮我们分享一下合理使用在法律上是如何规定的?

祁筠:通常情况下一个短视频如果被诉侵权,被告都会提出合理使用的抗辩。合理使用是我国《著作权法》项下的一项制度,《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了12种合理使用的情形。就影视类短视频而言,被告通常会抗辩涉案短视频是为介绍、评论某一部作品或者是说明某一个问题之目的,属于合理使用。司法部门对于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的判决,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早期的时候,法院基本上都是按照这12种法定情形来框定,没有什么突破。近几年来,法院引入了转换性使用的概念,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是突破了这12种情形的限制。比如,在《80后独立宣言》海报案中,法院就认为涉案动画形象在电影海报中的使用属于转换性使用,即对原作品的使用不是单纯地再现原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而是通过在新作品中的使用使原作品在被使用过程中具有了新的价值、功能或性质,从而改变了其原先的功能或目的。判断是否构成合理使用有几个重点考量因素。第一点,引用的作品本身一定要是已经发表的作品,假设是还没有在影院上映的作品,你提前做了披露,这不光是著作侵权的问题,还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第二点,使用的目的必须发生了变化,即构成转换性使用,比如为了说明某个问题,或者去评论某部作品而使用一些影视片段。第三点,前面吴律师也重点提到了,就是所谓适当引用,在这一点上首先就是必要性问题。也就是说,引用的内容必须是介绍、评论、说明的主要对象,而不能是次要对象或者仅具有其他作用。在同一部作品的不同部分对原作品的使用,可能有的部分构成合理使用;有的部分则构成侵权。比如,在《张爱玲画话》一书侵权纠纷案件中,在该书第一部分中,法院认为对原作品的使用只是个引子,主要是引出下文和装饰美化作用,引用不具有必要性;而该书的第二部分中,法院则认为正文主要内容是对原作的介绍和评论,符合创作必要性的条件。另一个点就是要考虑引用的量和质的问题,引用的数量、次数等是否已超过了为介绍、评论、说明所需的必要限度,是不是披露了影视剧的重要情节、关键内容,从而造成对原权利人利益的损害。例如,一部侦探片,短视频直接将最后的案件真相披露出来,即使引用的量少,也可能不构成合理使用。

吴向东:还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当在后的B作品传播时,是否构成了对在先A作品的实质性替代。如果观众看了5分钟短视频后,对原作的情节和高潮点都知道了,就可能构成对原作的实质性替代。当存在实质性替代时,就会对权利人造成损害。权利人本来是期望观众到电影院买票看,结果观众在网上手机上看了短视频就不看原作了,这就对权利人造成了损害。

詹德强:其实很多制作者做短视频,有专业团队支持,他们以获取相应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人非常关心如何以合理使用来避免侵权。从律师实务角度来讲,祁律师能否对短视频制作者怎么避免侵权或怎么以合理使用为抗辩,给一些建议?

祁筠:从降低风险的角度而言,我们建议:第一,制作短视频所引用的原作品应该是已经发表的,不能把还没有上映的作品提前剧透披露出来。第二,引用原作品的目的,从形式上应尽量符合评论、介绍等转换性使用的目的。当然我们也看到,网上有一些直接剪辑影视剧片段的短视频,它本身并不会去做一些评论、解说等旁白,这种情况下最关键的就是看剪辑的量和质,是不是已经足够替代了原来的作品,是不是披露了主要和关键情节,使观众都没有意愿再去影院继续观看电影。第三,对于评论类的短视频,从正面进行宣传介绍一般不会引起原作品版权人反感。对于滑稽模仿类短视频,则必须要有一个度。十几年前有个滑稽模仿类短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了热议。当时有学者认为,如果对原作的引用在整体上是与对原作的讽刺和批评相适应的,而且也不会潜在地影响原作著作权人对改编作品市场的开发,就应当属于合理使用。另外,滑稽模仿类短视频在内容层面也有一些合规性要求。20183月广电总局曾发过一个通知,要求不得制作、恶搞、歪曲经典文艺作品的节目,不得传播编辑后篡改原意产生歧义的作品节目片段。这个通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滑稽模仿的创作形式有一些限制。所以,这种滑稽模仿类、评价类的短视频应该相应有一定的度,否则,一是容易引起片方的反感,涉诉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一点,二是也可能踩到主管部门的监管红线。

吴向东:这种视频可以细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评论类。评论类视频的主线是视频创作者的观点和意见,视频中的原作片段或图片用于创作者的观点。第二类是解说类。解说类视频长度常为35分钟。解说类视频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它将原作主要的故事情节复原了,复原原作的起承转合,观众看完视频基本上知道了原作情节;第二个特点,它将原作的高光的片段拿过来了,原作本来靠着这几个高光片段去吸引观众,结果观众在解说类视频里看到这些片段,原作就有可能流失市场。解说类视频侵权的危险性比较大一点。第三类是戏仿类,争论比较大。戏仿类视频是对原作的滑稽模仿,通常有一个再创作过程,展现的是在后作者的思想,但在表达的时候,借助了在先作品的某些片段。到底怎么样是合理使用?就这三类视频而言,评论类视频法律上相对安全,但引用过多也可能侵权;解说类视频侵权可能性较大;戏仿类视频争论比较大,法律上暂时没有具体的结论,要看未来司法实践如何处理。

詹德强:这类短视频能不能在《著作权法》角度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存在?如果构成作品,法律给予它哪些权利上的保护?

杨小青: 像这种影视解说类的短视频,如果符合《著作权法》中关于作品的认定条件,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作品存在的。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的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关于作品的定义,《著作权法修正案(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一些修改,我们上海律协文化传媒业务研究委员会也对修改草案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是把作品限定在文学、科学、艺术三个领域,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而且作品类型是法定、封闭的。《著作权法》修正草案三做了一些改动,突破了文化、科学、艺术三个领域的限制,并把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更改为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并且把作品类型由法定改为开放,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都构成作品。对此我们是持有异议的。我们认为,作品还是限定在文学、科学、艺术这三个领域比较好,否则会把一些纯技术类或体育动作也纳入到《著作权法》保护范围,这样会导致司法保护比较混乱。此外,我们还是希望作品类型法定,因为我国法官水平参差不齐,可能存在一些偏差,对同一个案件认定是否构成作品会有不同的判决,这样会导致同案不同判。当然对于作品定义中的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更改为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现我们是赞同的,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

根据《著作权法》关于作品的规定,影视解说类短视频要构成作品就要具备独创性。关于独创性具体是什么样的标准,目前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比如在抖音小视频诉伙拍小视频这个案件中,法院对于独创性的界定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简单介绍一下案:2018512日,抖音用户黑脸V在抖音平台上发布的《5·12,我想对你说》短视频(以下简称《我想对你说》短视频),该短视频是在13秒的时长内,通过设计、编排、剪辑、表演等手法综合形成的作品,充分表达了对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缅怀。作品一经发布就受到了网民的广泛赞誉,点赞量达到280多万次。伙拍小视频手机软件上传播了《我想对你说》短视频,该短视频播放页面上未显示有抖音和用户ID号水印。抖音平台认为《我想对你说》短视频构成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伙拍小视频上述传播和消除水印的行为侵犯了其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遂提起诉讼。

该案的审理涉及作品独创性的认定。我们可以单从字面上来看,独创,首先要解释一下独是什么含义,创是什么含义。具体到案件中,法院认为作品具有独创性,应当具备两个要件:第一,是否由作者独立完成;第二,是否具备创作性。所谓独立完成,是指作者上传之前虽然有相关图片、视频等素材的存在,但是涉案视频与上述素材有客观可识别的差异。且没有证据证明该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发布前,存在相同或近似的短视频内容,故法院认定《我想对你说》短视频由制作者独立创作完成。关于创作性,法院认为,基于短视频的创作和传播有助于公众的多元化表达和文化的繁荣,故对于短视频是否符合创作性要求进行判断之时,对于创作高度不宜苛求,只要能体现出制作者的个性化表达即可认定其有创作性。视频的创作性与视频长短无关。《我想对你说》短视频以公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传递出一份重生的安慰、一种温情的祝福、一股向前的力量,回应了公众心中对于汶川地震的缅怀之情,对于灾区人们的致敬之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念。该短视频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亦是该短视频具有创作性的具体体现。抖音平台上其他用户对《我想对你说》短视频的分享行为,亦可作为该视频具有创作性的佐证。故法院认定《我想对你说》短视频符合创作性的要求。

通过这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短视频要认定为作品,就是有独创性。所谓的是指独立完成,并与所用素材或者类似视频之间存在可识别的差异;所谓是指存在个性化表达。独创性,跟视频的时长、视频素材没有必然关系,关键是要有个性化表达。目前司法实践就是这样认定的。如果短视频想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那就要独立完成且加入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构成作品的短视频,法律赋予作者署名权、修改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未经作者许可,其他人不得非法使用。

詹德强:现在5G技术出来了,很多人喜欢看视频,一方面符合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平台要依靠流量,靠流量平台就需要拥有大量的短视频内容。这类短视频,从于平台方角度来讲,也会涉及一些法律上的注意点,请吴律师给我们分享一下。

吴向东:平台方要从三个层面考虑:一,平台性质;二,法律规定;三,平台方与创作者的合同。平台按性质分成两类,第一类叫内容提供者,网络内容提供平台;第二类叫网络空间提供平台,存储空间提供平台。存储空间平台上的作品是用户上传的,平台自身不提供内容,只是提供空间供用户上传、存储内容。内容提供平台的内容是你平台自己制作并上传到平台上的,内容存在侵权情形,平台就要承担侵权责任。与网络空间提供者相关的法律规定里比较重要的两个点,一个是避风港原则,一个是红旗原则。避风港原则是指,网络空间平台发现或被权利人通知存在侵权情形时,应当删除侵权内容;如果内容被删除后,用户声称其上传内容是获得过授权的,应当给平台反通知;平台接到反通知后,可以恢复内容。平台作为网络空间提供方,遵循的规则是通知、删除、反通知和恢复。通知通常包括这些要素:权利人、证明权利人享有权利的初步证据、联系方式、要求删除的内容的链接。收到这样的通知之后,平台只要删除相应内容,就不用承担责任了。对平台来讲,这就是避风港。上传视频的人,接到通知后,可以提交反通知,表明其系通过合法渠道获得这个视频,可以上传这个视频,要求平台将删除的视频恢复。 和避风港原则相对应的是红旗原则。如果一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可是并没有在中国上映,这时候中国这边有人上传短视频到平台上,平台就应该知道这个视频是侵权的。这个短视频就像海里面的一个鲨鱼,鲨鱼头上竖了一面红旗,平台就应该看到这个红旗,将其删除,这就是红旗原则。当有一个显著的可识别的标志,使得平台知道这个视频侵权时,就应该删掉这个视频。

平台现在也比较注意避免侵权。平台的注意点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原著作权人。平台往往要求原著作权人允许平台用户对原作进行一些适当剪辑,做成短视频,吸引观众。比如,20集的电视剧,将每集剪出15秒,剪辑组成一个几分钟的短视频,平台往往会向原著作权人要求这么一个权利。第二个方向,面向用户。平台常常会要求用户,不得侵犯原著作人的权利,不得违法。

詹德强: 对于制作者来说,一个比较直接的建议就是热门的视频,正在上映的视频,即使是以我们今天讨论到的解说类视频,也最好是不要去做,以避免侵权。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有点年限的,或者一些较早的经典影视,做评说或解说的比较多。另一方面,对于正在上映的热门影视作品,平台方一旦发现可能涉及红旗原则,它通常会主动删除,刚才吴律师也讲到了平台方的义务。我们也看到新的民法典关于侵权责任又做了一些改进,确立了新的反通知规则,实际上就对现有避风港的原则在民法典里面实际上做了优化和完善。

虽然流量是比较好,比较,但是也有烫手的流量。对平台来讲,肯定要关注这一块,不能只顾了流量而不关注法律风险,不关注平台的社会责任。

我们今天讨论这些,无论是对侵权问题,还是独立作品问题的观点分享,最主要目的都是希望短视频这样一种内容能得到广泛的发展,给普通用户带来便利。我们同时也提醒,不管是平台方还是作为制作者,一定要时刻具备守法意识,遵守《著作权法》的底线。只有这样,影视作品的解说类视频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大力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也特别感谢三位嘉宾参加本期活动。

(本文内容根据录音整理,系嘉 宾个人观点)

(整理时间:20201030日)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