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律师文化 >> 法律图书

法律图书

中国的忧伤
中国的忧伤
作者:何怀宏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06-01

作者简介

何怀宏,祖籍江西清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主要学术著作包括《良心论》、《道德?上帝与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公平的正义》、《生生大德》等书。另编有《生态伦理》、《公民不服从》等著作、及撰有《若有所思》、《珍重生命》、《比天空更广阔的》、《渐行渐远渐无书》等随笔散文集。译著有《沉思录》、《道德箴言录》、《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正义论》(合译)、《伦理学体系》(合译)等。 

内容简介

戴望舒在1942年抗战期间的一首诗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那是一个战火不断蹂躏大地的时代。诗人向往着明亮的一角,渴望在那里我们所有的人“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而今崛起中的中国,我们依然需要关注中国忧伤的角落,不论这样的角落有多少,也许是少数人,还在社会的角落苦苦的挣扎;也许是少数人,还在不断突破道德的底线。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还挣扎在悲惨的生活境况,就应当足以使我们不安了。同样,也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绝望、或贪婪、或愤怒、或完全的麻木中犯罪,也就足以使社会不宁了。 
如果其他的人不关心、不援手,悲惨将会加重、会蔓延;同样,如果我们不制止、不反省,罪恶也将会加重、会蔓延。 
因此,我们需要勇气直面中国的忧伤,需要反省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伦理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本书也就是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尝试,是对中国社会底线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全书分成三辑,第一辑“生生死死”,通过对20多个案例的评析,主要是观察和反省国人的生存状态和道德状况,尤其是那些相当绝望的人们,那些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们的生存和道德状况,也包括我们对一般的死亡的看法,我们对动物的态度。第二辑“我们的底线”和第三辑“重为惠,若重为暴”,则更多是建设性的反思,主要思考我们的道德底线应当放在哪里?我们自身的努力方向在那里?为什么也要特别关注制度和政府,我们对政府可以有何种期望等等。 

图书目录

辑一 生生死死 
 优先关注生存底线 
 此心忍死最堪哀 
 通过法律运行正义避免王斌余式悲剧 
 道德与法律偕行遏制恶性杀人犯罪 
 减少一份绝望就减少一份危险 
 对灾难的道德记忆 
 野外探险与尊重生命 
 濒死处境中的求生选择 
 中国第一代富人的光荣与危险 
 警惕财富转变成肆虐的日常权力 
 亟待疗救的病苦 
 愿一份自白启动更多的反省 
 今夜,祈愿所有生命的平安 
 雪夜,想起了一个人 
 死刑究竟意味着什么? 
 死刑能否达到赋予它的目的? 
 死刑在何种意义上是正义的? 
 从校园系列杀童案谈到谁之罪 
 人间正道是生生 
辑二 道德的底线在哪里? 
 中国人,你为什么如此生气? 
 社会焦虑的精神成因 
 让温和成为中坚的力量 
 保护网上的理性空间 
 “荒唐禁令”吁请阐明和坚持底线伦理 
 范美忠风波中的道德底线 
 基本义务求同,精神资源存异 
 “责任中国”比“感动中国”更迫切 
 让道德模范继续是自己行为的主人 
 承担对快乐后果的责任 
 救助与回报 
 舍己救人是不是一种义务? 
 从夏普感受一种独立的精神个性 
 个人追求无定所,公共事业有定规 
 厕纸见证文明 
 辨“各人自扫门前雪” 
 国际关系领域里能不能讲伦理? 
 藏獒的故乡在高原 
 道德重建的力量与信心 
 继承传统以再造道德文明 
辑三 重为惠,若重为暴 
 重为惠,若重为暴 
 法治的希望在于普通而坚韧的努力 
 官民比中的概念与问题 
 为何官多,何以成患? 
 贫有道,贪亦有道?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动 
 对治权力腐败的六条途径 
 古代官员的读书风气 
 从“君主下的贤贤”到“民主下的贤贤” 
 软实力与硬实力 
 中国三种“传统”的认识与选择 
 对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今天是否还要继续解构“孔子”? 
 中国的西部精神 
 一起物业纠纷的标志性意义 
 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 
 看病难中的“物贵人贱” 
 如何把药价降下来? 
 免费了,新人为何还不去婚检? 
 “换脸”一事应极其慎重 
 坏经济能使人变好吗? 
 大学改制意如何? 
 诉诸公共理性 
 港校与内地竞争是件好事 
 王选是院士也是好人 
 缩小贫富差距根本在基础教育 
 抄袭剽窃之风缘何而来? 
 戒慎于强大的国家能力 
附录 访谈与答问 
 底线伦理是我的冰山一角———《经济观察报》访谈 
 《观察家》年会答问 
 就隐性采访谈义务冲突 
 大学不是市场,学界不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场 
 ———《科学时报大学周刊》访谈
书库检索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