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国际视野 融入“大调解”格局
——上海律师行业探索多元调解新路径
调解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背景,它蕴含的天下无讼、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价值追求,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促进和谐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被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
近年来,上海律师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解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响应和落实司法部党组“五点希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聚焦律师调解工作新使命、新要求,从创新机制到优化实践,探索上海律师融入国家和城市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与大调解格局的切入点和有效路径,逐步实现上海律师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的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专业先行 构建上海特色律师调解模式
上海着力构建以大调解工作机制为牵引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格局,上海律师行业坚持推动律师成为多元矛盾化解机制的调解主力,充分发挥律师专业效能,引导并保障律师在调解中发挥作用,打响“上海调解”法律服务品牌。
拓展多元调解理论深度。上海律协自2019年起专门设置调解专业委员会,将调解作为律师业务方向之一,并开展律师调解、诉调对接等领域系列研究工作,发布了《关于我国主要调解形态现状的调研报告》《境外调解制度调研报告》《在线调解机制以及专业调解与诉调、仲调的衔接理论研究成果集》等共计 16 万字;编写《律师从事调解业务操作指引》,作为上海市首部专门针对律师调解业务的操作指引,对律师调解的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参与《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草案)》修订研讨,对立法体例、律师以及律师调解组织、律师的利益冲突及回避原则等提出修改建议,被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采纳。
强化律师调解员队伍建设。上海律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定期开展系统培训课程,根据时事热点开展特色主题讲座,构建常态化、分级分类调解业务培训体系,提升上海律师化解新形势下矛盾纠纷的专业能力。目前已联合各级法院、仲裁机构、高等院校等举办11期律师调解员培训课程;并在特殊领域调解层面,组织优秀律师调解员为国资国企、民营企业等开展纠纷调解实务讲座。
同时,上海律协与国内外组织机构加强培训与交流,如与新加坡律政部、新加坡律师公会签署《上海-新加坡律师交流项目备忘录》,开展互派律师实习和组织交流考察等项目;与杭州律协联合举办“律师市场化调解的机遇与挑战专题研讨会”,探讨未来律师调解工作的革新趋势;与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共同主办四届“上海商事调解宣传周”,组织律师参与辩论赛、模拟调解庭、专题研讨会,倾力打造一支既熟悉国际、国内商事法律事务,又深谙中华文化传统的商事调解员队伍。
时任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国际业务主任黄一文受邀主讲“中国涉外调解发展及《新加坡调解公约》适用”
推动律师调解领域全覆盖。在上海市司法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一方面,上海律协全面开展与上海各级法院诉调对接,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金融法院、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等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同时与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等建立对接平台,为上海律师参与调解工作提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另一方面,立足于化解案件标的大、案情疑难复杂、专业性强的商事纠纷,与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期货同业公会、基金同业公会、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东方调解中心等行业协会、商会、调解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拓宽上海律师调解市场化领域。
上海律师凭借自身专业优势、职业优势和实践优势,在各调解领域做出多元且有益的尝试。上海中联律师事务所律师丁钰参与了一起因被征收人违约引起的行政争议调解,被征收公司未按协议解决其租户公司的补偿问题,租户公司转而提起多个行政诉讼向征收单位施压,形成涉诉、涉访不稳定因素。丁钰带领团队确定非诉加诉讼一揽子化解方案,促使被征收公司积极与征收单位、租户公司沟通,并与租户公司达成补偿协议,租户公司随后撤回全部诉讼,解决了困扰征收单位多年的“涉访难题”。
截至今年6月7日,上海共有48家律师调解工作室,其中驻点人民法院的调解工作室16家,律师事务所设立的律师调解工作室18家,其他律师调解工作室由各区律师工作委员会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等机构联合组建管理;超百家律师事务所、超千名律师调解员在金融、家事、劳动、医疗、知产、侵权、交通等民商事领域提供调解服务。上海律师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三所联动” 走近基层矛盾纠纷的起点
针对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基层治理,上海律协助推律师参与基层诉源治理及多元化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用专业高效法律服务回应人民群众需求。
特别在上海“三所联动”机制(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全面推广深化下,近千家上海律所通过签约“三所联动”平台,积极投身人民调解工作。
上海思济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健炯是第一批虹口区“三所联动”律师智库名单成员,当接到水电小区因加装电梯产生的矛盾纠纷警情,他第一时间赶到小区的“虹馨·三所联动”调解室,向他们普及民法典和上海市相关法规的详细条款。
“既然这栋楼加梯的整个程序都合法合规,那么阻碍施工队进场在法律上肯定不占理,如果对电梯加装有什么具体诉求和想法可以说出来。”听完释法说理,不少居民愿意理性表达意见。接着,周健炯协助召开加装电梯宣传会和征询会,制定“一梯一方案”。因加装电梯产生的矛盾纠纷迎刃而解,惠及居民1800余人。
周健炯律师在“三所联动”调解现场
上海律师行业以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为主导的律师调解工作室稳步开展并不断创新突破。上海市新闵律师事务所通过成立上海新闵调解事务所、上海江净法律援助工作室,打造法律服务、调解服务和援助服务“三位一体”公益法律服务品牌。组织律师进驻基层社区、信访窗口、两拆(拆迁、拆违)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律师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十几年来化解 30人以上的群体性信访矛盾数百起,为5000多人提供法律援助;每年出具信访核查法律意见书 400余份,得到百姓、企业和政府的认可。
上海市嘉定区律宏法律服务调解中心是由上海律宏律师事务所成立、以专业律师为主要团队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拥有20余名专业律师调解员,配有商事调解、远程调解等7间调解室。调解中心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多方联动嘉定区司法所、妇联、党群服务中心、居委会等单位组织,参与纠纷调解、普法宣讲、法律培训等工作,已为2000多人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开展普法课程300余次,调解案件超千起,成功调解率达80%以上。
开拓创新 助推上海商事调解国际化进程
商事调解既是具备深厚文化基础的“东方经验”,又融合了当代西方社会法治实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商事主体优先选择解决争议的方式。上海律师行业一直大力推动上海商事调解高速发展,促进构建新型调解格局。
无论是具有较大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事调解中心,还是对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上海律师在调解员队伍的占比平均高达70%。他们不仅协助制定调解规则、调解员守则、调解员考核及管理办法在内的全套规范性文件,还为国内、国际企业组织和机构的商事纠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不断提升中国商事调解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洪亮一直致力于推动商事调解机制的推广,并调处了多起具有影响力的商事、金融纠纷案件。在一起沪上某知名集团与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重大疑难金融案件中,洪亮作为中立评估专家提出相关法律意见,充分保障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维护了金融市场稳定,防范市场风险发生。
随着《新加坡调解公约》的建立和推广,如何更好地服务外商投资企业和各类跨境商事主体,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上海律师一直探索新路径,并参与和成功调解多起重大涉外企业商事案件。
在上海某发展集团与新加坡某企业的一起租赁纠纷案件中,上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原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律师丁晓文作为特邀调解员,建议双方将争议焦点明确为能否精准评估新加坡企业所主张的各项损失,以司法鉴定意见书明确有关损失具体数额;并根据鉴定意见,建议该发展集团在涉案房屋现值的基础上兼顾新加坡企业的实际损失,同时提请新加坡企业注意其同次承租人之间的纠纷存在不同程度的妥协与让步,最终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意见并握手和解。这既保证了上海市重大工程顺利推进,又妥善维护了外商合法权益,也是一次为助力上海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良好实践。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上海律师行业将准确把握新时代律师调解工作方向,深刻理解其政治性、人民性、法治性和社会性,不断推动律师调解工作创新发展,进一步完善律师调解新格局,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律师协会层面设立律师调解中心,深度参与“三所联动”机制,助推上海打造世界一流国际商事纠纷解决高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挥好调解的基础性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贡献法治力量。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