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动态

业内动态

第三届中国青年律师论坛侧记

    日期:2006-05-17     作者:申爱山 本报记者 罗荣    阅读:2,997次
    5月12日,山城重庆,细雨蒙蒙。美丽而神秘的西南政法大学,红花烂漫,绿草如茵。为期两
天的第三届中国青年律师论坛在这里开幕,两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子和青年律师齐集歌乐山下,畅谈中国律师的百年梦想,抒发中国律师的十年情怀。
主会场岭南报告厅外,几竿修竹,青翠欲滴。论坛秘书长、《中国律师》杂志总编刘桂明主持开幕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大进和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龙宗智代表主办方作了发言。
“厚德重法,博学笃行”,西南政法大学的校训五十多年来熏陶和造就了十余万学子,西政也因此成为向国家输送法学人才最多的学校之一。二十多位学子担任中央省部级领导,二十多位学子任大法官、大检察官,一大批西政学子成为法学及其他行业的领军人物,此类现象被人们称为独特的“西政现象”。曾任成都军区检察院大校副检察长、现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的龙宗智,同样具有传奇性。在论坛开幕式上,他自豪地历数西政建校以来所取得的显赫成就,给本已充满灵气的西政又添一抹神韵。
“我认为在一个理性和健全的社会,一定基础上应允许不同声音能理性和自由表达,而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法制的过程中,特别需要这些务实、开放、互动与自由表达的精神。”他的发言点出了这次论坛的总体特色:务实、开放、互动与自由表达。

使命与责任

1906年,晚清王朝内忧外患,作为中国律师制度的创立者,沈家本、武廷芳在主持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中,首次确立律师制度,中国律师从此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1906年到2006年,整整一百年,中国律师走过了百年历程。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一百年的不歇抗争,中国律师的历史也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从封建走向开放,从独裁走向民主,从皇权走向法治,每一段历史都闪耀着律师的光辉。
在“十年情·百年梦”的主题沙龙上,作为一名老律师,曾任全国律协副会长、原厦门人大副主任的张斌生说起中国律师百年,感慨万千。他说:“解放初期,董必武当选国家副主席,沈钧儒担任最高法院院长,章士钊担任交通部长,史良任司法部长,他们四人都是律师。我们为这样的律师前辈感到骄傲,也为我们现在律师的执业状况感到愧疚。年轻律师一定要克服金钱唯上的错误思想,要有远大的眼光和理想。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担负起祖国未来民主法制建设的重任。”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许章润也是“西政人”,毕业23年后第一次回到母校。他的主题演讲也因此豪迈奔放,纵横捭阖。“这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岁月,与中国民主法制的建设相起伏,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相起伏。中国的律师制度曾经经历过辉煌,也曾经经历过波折。”他向青年律师解答和描绘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即将成就的宏伟蓝图,指出了律师应该起到的历史作用。他认为中国正处于“历史三峡时刻”,律师作为“软力量”和法律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基于道德观念的法律信仰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立志建设民主与法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张开怀抱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在律师制度发展的道路上,最为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颁布,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律师法典,中国律师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律师法修订专家组成员王进喜教授说:“从我们国家律师业的发展来看,正逐渐从年轻走向成熟。我们看到从最早1980年的《律师暂行条例》对律师的行为规范几乎没有规定,到2004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对律师的执业规范作了详细的规定,这是律师行业逐渐成熟的标志。”

成长与成功

这次论坛设计了以“成长与成功:从青年学子到青年律师”的主题演讲,由知名教授的演讲和青年律师的自由发言与提问相结合,台上台下,连为一体,这种模式收到了令人振奋的良好效果。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李祖军的演讲题目是《勇于承担使命》。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首先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要常怀公正之心,并且对法律要常怀有敬畏感。他建议青年律师要养成一个永远学习的习惯,“青年律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成为未来的领袖,凭什么来肩负天下?我想我们凭借的是大众的信服和信赖,而这种信服和信赖是来自于知识和智慧,所以法律人应该永远保持对理性真理的无限追求。”
年轻律师向李教授发问:“现在许多教授在做兼职律师,很多法官、检察官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影响案件的审理,我们年轻律师如何面对?”李教授笑着回答:“首先,我绝对不会那样做。教授有自己的素质和道德底线,他们一般也不会采用违法的手段去赢得案件的胜诉。年轻律师要勇敢面对师长,不惧权威,吃透案件,以法律说话。即使存在一些个别现象,我相信这只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时间肯定不会太长。我相信,不超过50年,我们就会享受到民主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
南开大学法学研究所所长张勇教授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小律师成长为垄断天津涉外仲裁案件三年的大律师的经历。他建议律师学徒应放低心态,做好三件事:为师傅开门、倒水、拎包,剩下的不用开口,老师自然会教。他说:“当法学院的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出去的时候,很像一只只花蝴蝶,囊中空空,没有钱,没有人身经历,也没有风险投资。在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之后,华丽的衣服慢慢地旧了,囊中就渐渐地充实起来。这个过程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蕴含着每天都在发生的微妙的变化之中,只要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创造这种奇迹。”

创业与创新

青年律师有两个问题最感困惑:一是刚刚入道没有客户。如何创业,如何开拓市场?二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怎样创新,怎样突破瓶颈?为此,论坛对症下药,举办了“创业与创新:从青年律师到大牌律师”的主题沙龙。
青年律师如何创新?曾经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律师、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肖金泉律师,讲述了从青年律师到大牌律师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我觉得我12年的律师生涯一直是在不断地探索。开始我一直做诉讼,非常辛苦。在做了三年的诉讼律师以后,我觉得律师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诉讼业务上。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喜欢写作,我把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心得写成书,并开始到美国和欧洲巡回演讲,这是我开拓律师业务的一种方式。一开始我让朋友帮我联系一些商会,一些大学的EMBA班,我去演讲,认识了许多老板。后来,我的一个朋友要去参加哈佛的培训班,我马上把我近两年演讲的稿件,汇集成一本英文书《投资并购在中国》,并把书交给他,希望能到他的班演讲。哈佛大学经过三次审查,终于允许我试着讲一次。由于我准备的比较充分,由于中国的发展吸引了世界的眼球,我的演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以至于在我回国以后,这个班上有二十多人跟我联系,让我帮助他们寻找投资并购的机会,我的业务因此得以拓展。”
青年律师如何创业?北京才良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才亮说:“我三年前到北京执业,现在我的案源非常多,关键就是我定位准确。我专做拆迁案件,大家叫我“王拆迁”。因为我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拆迁法律业务中,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在我可以说我是中国拆迁问题研究最前沿、最深、最好的人,我希望大家通过学习,通过摸索去寻找市场,找准定位。”
大牌律师毫无保留地传道解惑,老律师提携后进的殷殷情怀和谆谆教诲感染了现场所有的人,掌声,如雷的掌声或许是他们最好的表达。
十年情,百年梦。中国律师一路坎坷走到今天,他们的未来在哪里,他们的命运谁来主宰?请听青年律师的“重庆宣言”:
未来泱泱之法治中国,有赖今日翼翼之少年有为。今日造就灿烂未来。
今日佼佼之青年律师,必成未来昭昭之行业领袖。未来引领卓然今日。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