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白天已大大缩短,夜幕说来说来。11月10日下午5时40分左右,刚刚还像一个巨大的红心鸡蛋蛋黄的太阳,挂在桂林郊区那层峦叠嶂的山腰上的,一转眼就滑了下去。藕荷色的云彩迅速遮住了暗红的夕阳余辉,市区里五光十色的路灯迅速亮了起来。
在桂林郊区的公路上,沾满尘土的大车车队,在警车的护送下急速前进。大车原本洁白的车身已看不出本色,只是坐在车内的人员不时地紧贴车窗,观赏着车外的风景。
由于是周末,这段紧连市区的公路两边,行人格外多。车队前有警车开道,后有武警车辆紧随,格外引人注目,不时有人驻足观看,投来疑惑的目光。这个看上去既不像旅游车队,也不像公务车队的特殊车队,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些细心的市民还记得,同样的车队前一天就出现过一次。当然,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在此后的3天里,车队还将一次又一次出现。
更没有人想到的是,这是广西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重刑服刑人员的异地整体迁移。
截止至11月13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搬迁圆满结束——历时5天、往返10次、总行程1580余公里的英山监狱整体异地搬迁工作,顺利完成。数千名重刑服刑人员,一个不少地迁进“新居”。直到此刻,负责这次整体搬迁特别行动的指挥长、英山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曾爱东,终于长舒了一口气。桂林到柳州鹿寨200多公里的道路中,车队连续5天奔波,搬迁过程中留下一个个紧张而感人的故事。
两条押解路线
始建于近半个世纪之前的广西英山监狱,曾是广西第一监狱。今年11月13日之前,一直位于鹿寨县某地。当年选址在这里,据说看中的就是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地理环境。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监狱的管理也要跟上时代步伐。2002年上半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正式确定北迁桂林。2004年3月,新监狱正式动工。经过3年建设,一座现代化监狱早已在桂林郊外建好,等待英山监狱北迁。
英山监狱关押的都是重刑犯,数千名有着各种犯罪背景的重刑服刑犯人。要整体迁至200多公里之外,途中要经过柳州市的鹿寨县、桂林市的永福县、临桂县两市三县5个乡镇,还要横穿桂林市区。路途之远,路况之复杂,难以预测。曾爱东介绍说,距离搬迁还有半年,行走路线就开始酝酿。
今年4月,搬迁任务正式被提上议事日程。在领导小组会议上,第一个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怎么走?
曾爱东说,数千重刑服刑人员的大搬迁,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远远不像一个旅游车队或是一车贵重物品那么简单。搬迁使用哪些车辆、每次运送多少人员、携带哪些物资,每辆警车的特征、车速等,需要考虑;每组人员的特性需要考虑;每段道路的地形特点、路面情况、天气变化等也需要一个不漏地纳入研究,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从5月初开始,对这两条路线的每个细节进行考察,然后绘图。一次又一次实地考察,仅指挥长曾爱东和副指挥长、英山监狱副监狱长杨军,到现场的次数都不下10次。
10月,监狱搬迁的具体时间已确定,每个负责押送的狱警小组,也都进行实地考察,将两条线路的每一个特殊地段,如什么地方有悬崖、什么地方坑洼不平、什么地方要调整车速,都了解得清清楚楚。直到11月8月下午,还有小组在仔细琢磨这些问题。
启用备用路线
从9月下旬,从确定搬迁时间的那天起,两条运行路径其实已分出主次:走高速。没想到事情偏偏凑巧,在万事俱备的11月8日,突然接到桂柳高速公路管理处的通知,11月9日这段道路上有重大社会活动开展,不便押运车队通过!
“启用备用路线!”当时正在召开监狱全体民警最后动员大会的曾爱东,果断地说。这一突如其来变化,也给处于高度紧张的民警们增添了不少压力。当天下午,各个小组均针对山路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再一次实地演练。
11月9日清晨,搬迁押运行动正式开始。
清晨5时30分,英山监狱还笼罩在灰白晨雾之中,清冷的山风轻轻吹动,把还是睡意朦胧的早起人们吹得清醒起来。肩负着押送任务的100多名武警、监狱警察,和来自广西监狱管理局坐镇指挥的副局长陶纯,以及担任本次押解重任的指挥长、副挥长,已全部吃完早餐,等候出发。
5时40分,临行前的最后一次动员大会在监狱大门前召开。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指挥长曾爱东,大声地问整装待发的民警们:“这次押解任务,是广西监狱系统上历史最大的一次整体搬迁行动,既是考验我们的素质和战斗力,也是上级交给我们的一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政治任务。同志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民警们整齐划一的回答,划破晨雾,穿透厚重的铁门。押解行动正式启动。英山监狱的民警分成两组,一组由监狱长曾爱东指挥,负责全种押解;另一组由监狱政委李玉堃指挥,留守旧址,保证安全。同时,向每一名北迁的服刑人员家长,寄发挂号信,告诉他们探监的新地址、联系的新电话。
插曲令人紧张
11月9日6时20分,首批转运的服刑人员开始走出监舍,向早已编好队的大巴走去,开始新的旅程。
排队,戴手铐,领矿泉水。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去新家啦!”在服刑人员走向警车的那一刻,一名走上4号车的中年男子,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道。狱警们相视一笑,扶他一把,坐上了规定的位子。
4号车上一名姓覃的服刑人员说,国庆节过后,监狱里还开了一个新监区的图片展览,狱警们早已把桂林新建好的监狱监舍、食堂、教学楼等,全部拍成图片,让他们先睹为快。他们最高兴的是,新监舍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而且还有两个蹲位,贴有漂亮的磁砖。他们原来居住的监舍,都是1960年代左右建的平房,用的是集体卫生间。“新家”条件好多了。
同时,爱读书看报的服刑人员,对那栋新建的教学楼更感兴趣。据说那里不仅有阅览室,还有培训教室,可以学不少知识。
也许是对美好“新家”的无限期待,搬迁的第一天格外顺利。途中只有部分服刑人员出现晕车等轻微不适。
不过,就是晕车、途中小便这些小问题,也令高度警觉的民警们格外小心。由于第一天走的是山路,路上颠簸不平,尘土飞扬,像在雾中行走。有的路段弯多坡陡海拔高,一些服刑人员恶心呕吐。但为了安全起见,路上一律不许停车。民警们也有不适的症状出现,可他们顾不得自己,一边安定服刑人员的情绪,一边给他们送水、送塑料袋,让他们把呕吐物吐到塑料袋里。小便也拉在塑料桶里,然后再统一处理。
由于路途颠簸,一些小插曲也不断出现。将近上午9时,车队行进到柳州与桂林交界处,5号车内突然出现了一股异味。押解民警吴警官发现后,立即检查,原来是塑料桶被颠来颠去撞破了一个小口子,尿液流了出来。他赶紧拿起拖把拖净,又用清水冲洗了一遍了,大家捂着鼻子的手,这才放了下来。不过,这在连续5天的押送中,这仅仅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更紧张的情况,还在后面。
途中紧急情况
从第二天开始,一些比晕车更难处理的问题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防不胜防、难以克制的事发生在狱警们身上时,更令人难忘。
11月12日上午10时2分,车队对讲机里突然传来13号车里的救助声:“报告副指挥长,我拉肚子,痛得不行,能不能停一下车?”请求狱警叫兰树军,由于连日的紧张与饮食不适,胃肠道消化功能已全打乱了。从前一天晚上起,就开始拉肚子,吃了药也没有用。此时,已忍不住又要拉出来了。
“我们正在执行特殊任务,车队不可停车,这是纪律!请挺住!”副指挥长杨军立即回答道。因为任何一辆车停下,整个车队就得全部停止前进,所有的武警进入警戒状态。但是实在太难忍受,被逼得满脸发青的兰树军,半个小时后再一次发出呼救:“请示副指挥长,我的肚痛没有缓解,很难坚持住了!”
“车队不能停下,请挺住,挺住!”
谁也不知道兰树军用什么毅力服从上级命令的,他真的坚持到1个小时后,车队顺利进入桂林新的英山监狱,押送服刑人员全部安置后,才奔进厕所。
然而,民警对于服刑人员的特殊情况,却温情多了。13日清晨7时57分,18号警车传来呼叫:“报告指挥长,我们车上一名服刑人员出现双手发麻的感觉,请求医生诊视!”
“报告收到,马上回答!”指挥长曾爱东立即与副指挥长及前来坐镇押送的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副局长一起商量。
两分钟后,新的命令从指挥车发出:“26号医务车请注意,18号车上有一名服刑人员出现双手发麻的感觉,请迅速准备医疗设备及药品前往探视。车队停止前进,所有的警车原地待命!”
而就在警车停下的同时,参与押送的武警官兵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冲下警车,分散到每个运送服刑人员的大巴周围全面警戒。
与此同时,3名随队医师以最快的速度背着急救包,冲进18号警车,为服刑人员检查身体。不到5分钟,诊断结果从对讲机传到了指挥车上:“报告副指挥长,这名服刑人员患的是痉挛性胃溃疡。”
“马上给他治疗!”
“是!”打针、按摩。5分钟后,患者苍白的脸色开始转红,双手发麻的感觉也开始缓解。
“报告总指挥:病人好转,已没有危险!”“好!各就各位,启程!”
在5天的押送中,像这样整个车队停下处理紧急情况的只有3次,其中一次就是为这名身体不适的服刑人员治疗的。通过对讲机,许多服刑人员都能听到总指挥与医生的对话,有人不由感慨的地说:“我们真幸运!”
任务圆满完成
13日下午1时20分,英山监狱数千名重刑服刑人员全部从鹿寨搬迁桂林新居,所有参与这次大搬迁行动的武警、监狱民警、公安民警都高兴不已。这也标志着一巨大的安全任务,在多部门、多单位的紧密合作之下,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重任。
这份成就,凝聚了无数人员的心血。由于连续作战的辛劳和高度责任感带来的紧张,在搬迁行动开始之前,一些民警就已彻夜失眠。每天规定清晨5时才起床,可他们中许多人凌晨2时就已醒来,怎么也睡不着了。有的干脆拿来编组的服刑人员名单,一个个详细了解他们的情况,在上车之前再次做思想动员。用自己的辛劳,换取了服刑人员的安心。病倒的民警,也没有一个中途请假,直到押送任务全部完成。
11月13日上午8时10分,负责遥控指挥的自治区监狱管理局政委钟世范,为了给民警们鼓劲打好大搬迁这一仗,专程赶到某路段入口处,检阅车队,问候民警和武警官兵。
搬迁经过的沿途两市三县的政府部门,得知搬迁行动后,也给予大力支持。每到一地,都派出交警开道,引领车队顺利通过辖区,并送到下一个交界处,保证通畅。虽然整个搬迁过程只有5天,往返10次,虽然参与的警车都有登记,但没有人知道参加本次特殊行动任务的人员,到底有多人、多少车辆为之付出辛劳。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