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和上海期货交易所联合举办的“走进上海期货交易所暨《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三周年座谈交流会”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搭建起法律实务与期货市场实践的对话桥梁,为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思考。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华带队,共计16名委员参加。
博物馆里的期货记忆——解码中国期货市场发展
下午2点,交流团首先来到上期所博物馆。这座承载着中国期货市场百年历程的“时光舱”,以丰富的文物、影像与数据,勾勒出期货市场从探索到成熟的壮阔图景。从1990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引入期货交易机制的初步尝试,至1999年上期所成立并推出首个贵金属期货品种,到2018年原油期货上市,中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每一个时间节点,都对应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坐标。
“期货市场的每一步成长,都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讲解员特别指出,大厅展柜中陈列的《陈云文选》手稿、现货、期货合同及栈(仓)单等实物,正是中国期货市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制度型开放”的最佳注脚。交流团成员认真聆听,不时驻足拍摄展陈细节,不少律师表示:“这些实物资料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逻辑。”
开场致辞——期货市场与法治协同发展
参观结束后,上期所法律事务部总监王海洋、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华律师对本次座谈会进行开场致辞。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和套期保值功能,对于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王海洋总监指出。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上期所不断锐意进取,推陈出新。除了贵金属、原油等交易品种外,上期所还在2023年创新性推出了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这是航运外贸产业翘首以盼的一个风险对冲工具,填补了我国航运衍生品市场的空白。
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主任张伟华律师随后发言,她表示:“今年的8月1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期,既是建军节,又是《期货和衍生品法》实施3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律协一路见证了我国期货领域的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进程。作为法律的‘践行者’,律师群体也是市场的’服务者’。从合规体系搭建到纠纷调解,从争议解决到规则完善,法律人始终与市场同频共振。未来,期待与上期所深化合作,联合开展法律实务培训,共建ADR与仲裁机制,降低市场成本,共研跨境衍生品法律问题,为中国期货走出去提供上海智慧。”
主题交流——规则演进与纠纷调解的实务智慧
在主题交流环节,多位嘉宾分别从规则研究与实务化解的角度带来深度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充满“接地气”的实务技巧,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上期所法律事务部经理助理王璧辉以《LME借出规则的历史演变——兼论对我国期货市场的启示》为题,展开了一场“借出规则比较研究”的专业分享。她从LME(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借出规则”切入,重点分析了其在应对市场操纵、保障交割公平等方面的制度优势,通过典型案例与制度对比,引发了在场律师的深入思考。
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就《期货和衍生品法》域外适用效力、强制减仓等实施以来的热点法律问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峰律师以《期货行业纠纷调解法律实务解析》为题,分享了处理期货纠纷的实务经验。
赠书传智——以知识共享赋能行业发展
活动最后,张伟华主任向上期所赠送了由上海律协金融工具与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委员会主编的《期货和衍生品合规法律实务与前沿问题解读》。该书系统梳理了期货和衍生品领域的核心法律问题与典型案例,被视为“期货法律实务的案头工具书”。
“此次赠书不仅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律协与交易所深化合作的新起点。”上期所法律事务部总监王海洋表示。未来双方将在合作研究、规则论证、法律实务等领域展开更多探索,共同推动期货市场法治建设与专业服务能力迈向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