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可爱的祖国拼搏终生———记全国恢复律师制度后的第一代上海律师步一军
日期:2006-12-15
作者:上海法治报
阅读:7,862次
在翻阅上海律师发展记录时,我们看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数据和事情,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在律师制度恢复初期一批老律师所付出的艰苦努力。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律师为上海律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们所钟爱的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继续在执着地追求着。
为可爱的祖国拼搏,这是步一军和许多同他一个时代的老律师共同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带您走近步一军,走进他集军人、大学生、运动员、团干部、援藏教师、律师于一身的精彩人生。
求学华政:
不服输的领跑者
近半个世纪后,这位由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高级律师步一军又回到了大学校园。这时,他的身份是律师兼法学教授。站在讲台上纵论律师实务的他,仿佛看到了当年在讲台下忘我听讲的自己,这满教室的求知眼神,与当时的自己多么相似。
1955年,步一军从部队复员来到上海。按照当时的政策,复员军人要找工作并不困难。但当时才21岁的他,一心想掌握一门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作出决定时,离高考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拼,一个字就是拼,每天看书背书,除了一天三餐及睡觉外,其他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考上了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
作为华东政法学院59届毕业生,步一军清楚地记得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课程共有27门,除了教材外,老师还规定了大量法律参考书籍要看;每天坚持5————8公里的长跑;课后要勤工俭学。
“有人说我步律师做事不服输,这个性格可能就是在大学时代养成的。”大学时代的步一军绝对是一个“顶真”的人。一次,步一军在翻阅报纸时看到了一则外国人针对中国体育的评论:“中国人体质差,长跑不可能有好成绩,更不能跑马拉松”。
“外国人有两条腿能跑马拉松,中国人也有两条腿,为什么不能跑?”年轻气盛的步一军当即下了决心,硬是要跑马拉松给外国人看看。这天晚上,步一军就从学校图书馆里借了前苏联出版的《马拉松跑》研究起来,每天的晨跑也加大了运动量,从5000米一直加到10000米。
1958年,华政法律系三年级学生步一军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两创1957年马拉松全国最好记录,《中国体育报》和上海《解放日报》都对此作了报道。步一军在自己的日记里记下了破记录感言:“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同样跑得好马拉松!”
47年过去了,步一军在1959年毕业前创造的2小时36分6秒3的成绩,至今仍是上海市高校马拉松的最高记录。步一军是这样评价他的大学生活的:“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时间打扑克、谈恋爱、喝酒,能利用的时间都用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上了。大学的这段生活,是我漫长的人生征途中的黄金时代,因为它使我掌握了法律专业知识,使我懂得了人生,专业精神、不服输、追求真理,这是一名合格律师的基本素质。”
支教西藏:苦学藏语的优秀教师
1959年8月,以全部优良成绩从华政毕业的步一军并没有走上法律职业的道路,而是被分配到上海海运学院从事团的工作和担任党史助教。
1962年,步一军先后到上海中学和闵行二中教书,一教就是20余载,其中还支援西藏教育事业2年。
1980年的暑假前,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作了动员支援西藏教育事业的报告。得知西藏缺少师资时,充满干劲的步一军毫不犹豫地报名支教。
填完报名表,步一军这时才想起来,他这一走几乎把家里所以的重担,都推到了妻子一个人身上。
当时,步一军的母亲已经70多岁,儿子在读小学四年级,女儿才上幼儿园,都需要照顾,而妻子是卫生院的医生,经常要值夜班,工作也很忙。
回到家,步一军把援藏的事向妻子“老实交待”。原本以为妻子可能会大闹一场,但她只讲了一句“为什么不回来商量一下”,倒是催着步一军准备行装了。
就这样,步一军带着妻子“家里有我照顾,你在外面小心”的话,踏上了海拔平均高达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
1980年7月21日,经过整整两个星期的日夜兼程的赶路,作为上海市第四批援藏教师队60人中的一员,步一军终于到达了拉萨。
当时拉萨只有一所师范学校,两所中学,步一军被分配在拉萨中学,担任藏族班班主任和政治教研组长。
为了教好藏族学生,自进藏的第一天起,步一军就开始学习藏语和藏文,很快,他就能和藏族师生用藏语进行日常会话,藏语考试还得了82分。《西藏日报》还专门对此作了报道。
在西藏最忙碌的时候,步一军一周要上24节课,他用丰富的实例来帮助藏族学生加深理解,效果显著。由步一军任教的政治课目,次年全校的高考及格率竟提高了9倍。
1982年7月,步一军结束他两年的支教生涯。
在拉萨汽车站上车时,一大批藏族男女学生捧着哈达赶来送行。“根拉可里培过”(藏语老师慢走)不绝于耳,洁白的哈达堆满了步一军的手臂、肩膀和头颈,这位壮汉也不禁热泪盈眶,他依依不舍地挥别布达拉宫,重返黄浦江畔。
实现理想:年近半百的二次创业
1983年9月1日,是步一军人生的又一个重要的起点。这天上午8点半,他精神抖擞地到闵行律师事务所(沪南律师事务所的前身)报到,从此开始了一段23年的律师生涯,奋斗至今的职业。
“说不上是我选择了律师这个职业,还是律师职业选择了我,不过我们之间的确缘分不浅”。
上世纪80年代初,步一军刚从西藏支教回沪,正逢全国恢复律师制度的热潮,全市都在动员过去干过法律工作、学习过法律的人回到法律工作者的队伍中。据律师协会的资料显示,为了能迅速充实律师队伍,当时上海市司法局成立一个专门小组,但真正接受动员的寥寥无几。
“都是50多岁的人了,现在的工作已经干了半辈子,回过头再搞法律,等熟悉工作也得好几年,到那时也就要退休了。”据了解,当时许多的动员对象,都是像步一军一样属于上世纪50年代华政的毕业生,毕业后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没能走上法律之路,被分配到了其他岗位,要求年过半百的他们二次创业的确有些勉为其难。
但49岁的步一军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做律师,从事法律工作是我大学的理想,但毕业时,根本没有做律师的机会,现在恢复律师制度,对我来说绝对是强心剂。”年近半百的步一军,又燃起了法律人的热情,通过了律师统考,成为了第一批上海律师,在法律事业上,步一军像当年在马拉松赛场上创纪录时一样,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放下教书的课本,拿起办案的起诉状,代理词、辩护词,一切显得那么陌生。当律师,并不像步一军设想的那样手到擒来:“在华政学习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大多是前苏联的教材,也实践中的法律体系不一致,那时的法制也很不健全,经常找不到现成的法条。”
就像当年凭着不服输的劲在一个月内考上了华政,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年近半百的步一军边学边干,开始了二次创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市律协在1989年开办了全市涉外律师业务培训班,当时已经55岁的步一军,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但他的成绩也是最好的,在结业考试中,步一军以98分的高分获得了第一名,得到了上海市律师协会领导的表扬。
“每个月拿固定80多块的工资、每个月办8到9个案子,几乎天天加班到8、9点,经常出差在外,有时一去就是1个多月。出差坐的是火车硬座,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到看守所看会见当事人要骑自行车,一骑就是20多公里。”
谈起最初的这段律师生涯,步一军充满着创业者的自豪,唯一令他愧疚的还是自己的家庭。
一次,步一军在外办案,读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突然哭着吵着要见爸爸,硬是从家里跑了很长的路到步一军妻子工作的卫生院,“要妈妈去找爸爸。”步一军的妻子哄了半天,小女儿才在值班室睡着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哭哭啼啼要找爸爸的小女儿,如今已经是研究生毕业,正在父亲的母校————华政工作,法学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了父女俩交流最多的共同语言。
■ 文/党文俊
老律师心语
至今,23年的律师生涯中,步一军办理各类案件1400余件,成功代理了上海市第一例国家刑事赔偿案,被媒体称作中国国家刑事赔偿制度的进步。2004年,他代理的南拳王周士彬著作权纠纷案,获得胜诉,维护了中国拳王的世界声誉与尊严。
如今,年过七旬的步一军,每周都坚持在他兼职的东海职业技术学院给学生上两天的课,把自己的律师生涯的经验之谈,传授给怀有和当年自己同样梦想的学子们。
步一军在他的母校华东政府学院50周年校庆上发表演讲时的感言也代表了许多老律师的心声:“离开母校已经整整43年,记得那时我们还都是20多岁的小伙子,现在却已是六、七十岁白发满头的老人。在生理上,我们已经无法和青年相比,但我们那颗热爱祖国的心却是一样的。为可爱的祖国拼搏,这是我一生信奉的座右铭。让我们共勉,为可爱的祖国拼搏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