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在之前,我们陆续跟大家聊完了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票和绿色保险这四类典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总算来到了我们绿色金融产品小小知识的终章——绿色贷款。
时至今日,绿色贷款已和绿色债券一起,发展成为绿色金融体系里的双子星,也是大部分国家绿色金融市场的压舱石。
以我国为例,绿色贷款已经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政策体系最为成熟的产品,绿色贷款余额截至2021年3月已达13万亿元,存量规模已经为世界第一;而在其他资本市场欠发达、直接融资比重低、企业严重依赖银行实现融资的国家或地区,绿色贷款更是绿色产业获得融资的最直接来源。
那么,让我们一块来唠唠绿色贷款的前世今生~
01 绿色贷款是个啥
对大部分读者来说,绿色贷款可能再容易理解不过:不就是让银行将贷款发放给那些对环境友好的项目或公司,并根据这些项目和公司的表现调整利率嘛。
如果这篇文章到此为止,这个结论倒也算不上错误,但考虑到咱们三分钟学知识的一贯定位,可不能止步于此。在不同的语境下,绿色贷款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广义的绿色贷款和狭义的绿色贷款。
从广义的角度,任何形式的贷款,只要其资金用于能带来环境效益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或活动,例如用于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种环境友好目的或活动,都可以被称为绿色贷款。这一语境下的绿色贷款通常更加灵活,可能没有严格的评估和报告要求。
但就像绿色债券一样,狭义的绿色贷款也要经历一个“打标”的过程,即能够被主流市场和投资者认可的绿色贷款仅限于严格符合“绿色贷款原则(Green Loan Principles, GLP)”或其他国际、国内认可标准的贷款。这些贷款与广义的绿色贷款不同,通常有着极为严格的项目评估、资金管理、使用报告和第三方审核要求。
听着有点绕是不是?没事,那咱们稍微展开唠一唠绿色贷款的前世今生,也就能更好地理解绿色贷款如何完成这一收束过程。
02 绿色贷款的前世今生
2003年,由花旗银行、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世界知名银行共同制定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EPs),至今已发布第四版。“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给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利用该等融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年起,参与“赤道原则”的银行开始基于该原则制定贷款指引并发放绿色贷款,
然而,“赤道原则”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对于绿色贷款的认定和评价标准,当时也尚未形成对于绿色贷款资金用途和项目类型的行业共识,更别提专门的认定规则或挂钩条款,因此前述贷款这更像是银行从发放的上百万笔贷款里打开筛选键,挑选出了那些属于可持续发展行业的企业贷款。
如把这一阶段的贷款视为绿色贷款,则无异于举着靶子去找射出的箭的。在这个阶段为绿色项目和企业发放的贷款可以理解为绿色贷款的1.0版本,只能算作是广义的绿色贷款。
进入2010年代,随着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绿色贷款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不时会有银行设计、发放各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等各类环保因素与ESG评级挂钩的绿色贷款,但仍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参考性的设计、发放及评估标准。
2018年,为了统一市场标准和提高透明度,由贷款市场协会(LMA)和亚太区贸易市场协议联合发布《绿色贷款原则》,标志着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一样,正式成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独立和规范化的细分领域。
《绿色贷款原则》基于ICMA的《绿色债券原则》设计,从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评估和挑选过程以及报告四个方面,为绿色贷款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和评估标准,在保留绿色贷款产品灵活性的同时,确保其产品基础特征的一致性。在《绿色贷款原则》出台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贷款才正式走上历史舞台。银行在这个阶段根据《绿色贷款原则》规定的资金用途和项目评估等流程发放的绿色贷款可以理解为绿色贷款的2.0版本,也就是狭义的绿色贷款。
因此,当我们认真考证绿色贷款的前世今生后不难发现,绿色贷款的出现远远晚于绿色债券,也正是绿色债券的发展,才推动了真正的绿色贷款的诞生。
03 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鱼与熊掌,可否兼得?
既然同为债权融资,都要承担刚性兑付的资金偿付压力,那么感兴趣的读者就不免要把绿色贷款与师出同门的绿色债券放在同一个显微镜下比较:
|
绿色贷款 |
绿色债券 |
融资方式 |
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
通过市场公开或非公开发行债券 |
资金规模 |
通常适用于中小规模项目 |
更适合大型、长期项目 |
期限 |
可灵活安排,通常较短 |
通常较长,固定期限 |
利率 |
可以是固定或浮动 |
通常为固定利率 |
透明度 |
可以根据双方协议调整,但通常较低 |
高,需符合一系列标准和披露要求 |
监管与标准 |
尚在发展中,但逐渐规范 |
较为成熟,有明确的国际和国内标准 |
风险分散 |
通常由单一或少数几个金融机构承担风险 |
可以通过市场分散到多个投资者 |
资金用途 |
更灵活,但需符合绿色准则 |
通常需用于特定的、预先确定的绿色项目 |
流动性 |
较低 |
通常较高,特别是在二级市场 |
退出机制 |
通常通过还款完成合同 |
可以通过市场交易 |
看完这张表,我相信不少读者都能理解,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各有优劣,取决于具体项目的需求、规模、期限等多个因素,但心中也许还有疑惑:既然绿色贷款与绿色债券各有其所长,为什么绿色债券的发展态势还是快于绿色贷款呢?毕竟作为对比,早在2007年就出现了首只被正式标记为“绿色”的债券,在2018年则已累计发行了500亿美元的贴标绿色债券。
正如我们之前聊到,作为融资方的绿色项目通常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l 前期投资成本高:绿色项目,尤其是涉及清洁能源和高效技术的项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期资金投入。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期运营,这种高额的启动资金需求往往超出了小型投资者或传统贷款的承受范围。
l 成本回收周期长:由于初期投入大,与某些传统投资相比,很多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长,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投资回报。例如,太阳能电站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
那么对于一个具备上述特点的典型绿色项目而言,绿色债券在现阶段的确能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就流动性而言,由于债券市场通常比贷款市场更为活跃,因此可以提供更高的流动性,使得投资者在需要时可以更容易地将其转让或出售;就融资规模而言,由于债券市场拥有更多元的投资者,因此通常允许更大规模的资金筹集,而贷款市场通常受到单一银行或金融机构的资本限制,只能选择银团贷款等方案。
然而,做对这道选择题在实践中并没有任何意义,正如我们所做出的任何选择都不应当忽视来自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如下表一样,合理地评估项目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程度与资金需求,选择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模式,才是我们一直以来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应有之义。
发展阶段 |
风险性 |
资金需求 |
适用融资方式 |
初始概念阶段 |
高风险 |
通常需要相对较少的资金进行初步研究、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 |
绿色投资,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风险分担,减少刚性兑付的资金成本 |
实施建设阶段 |
中等风险 |
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设备购买、建设和人员招聘 |
绿色贷款,尤其是如果期限相对短且有明确的还款计划(例如,来自政府补贴或预售合同)。 |
扩张成熟阶段 |
较低风险 |
可能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进一步的扩张或优化 |
绿色债券,债券能提供更大规模的资金,并且由于项目风险相对较低,更容易吸引长期投资。 |
优化升级阶段 |
低风险 |
需要有限的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或扩大生产规模 |
如果是小规模的优化,绿色贷款可能更灵活、更快捷;如果是大规模的升级,绿色债券可能提供更多资金。 |
聊到这个系列的终章,我想说,没有任何一种绿色金融产品孤立存在或互相排斥,无论是债券、基金、股票、保险还是贷款,都是为满足特定的金融需求而应运而生。充分理解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意义,鱼与熊掌,并非不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