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能源转型、节能降碳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2024年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为提升上海律师从事能源法律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律协律师学院联合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能源法律实务”系列讲座。
第四讲于2024年12月1日下午举行,本期课程邀请了上海电力大学法学副教授、上海律协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司军艳主讲《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与建设风险管理与战略思考》,上海律协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委员、上海市信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波主讲《能源项目对环境影响及项目中的环境犯罪风险预防》。
一、 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发与建设风险管理与战略思考
司军艳律师结合其多年的法律实践与教学经验,围绕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与建设风险管理,系统地探讨了行业背景、政策导向以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讲人详细分析了法律与合规在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分享了多个实践案例,并提出了战略性建议。
1. 行业背景与政策分析
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快速扩张受到了多重政策的推动,例如“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的出台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实施。这些政策既为行业注入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全额保障性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明确了电网不再单独承担对可再生能源电量的收购义务,拓宽了售电公司和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但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这一政策也引发了弃风、弃光等问题,引导行业投资者重新评估项目可行性。
即将在2026年全面实施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涉及高排放行业的企业逐步完善碳排放申报和购买CPI(碳价格调整)机制。这一政策将对钢铁、铝、水泥、化肥、电力等行业影响深远,但也为采用清洁能源的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企业需尽早适应国际市场的碳金融规则,并利用这一趋势进行转型。
此外,国内政策也在推动乡村新能源项目的开发。以“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为例,鼓励企业与村集体合作,通过土地入股等形式促进新能源项目的本地化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要求企业注重合规,还需要妥善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2. 法律与技术的跨界结合
能源行业法律合规的门槛较高,法律从业者不仅需要深厚的法律知识,还需对行业发展和技术有一定理解。许多新能源项目涉及工程技术、碳市场交易、环境影响评估等领域,只有掌握更广泛的行业知识,才能在合规性评估和风险管理中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例如,在碳金融领域,随着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兴起,新能源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不再局限于项目开发,还包括碳排放交易合规性评估、碳金融工具设计等。ESG报告的编制对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重要,通过标准化的披露形式,企业可以提升评级,吸引更多客户与投资者。
3. 典型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享环节,主讲人以多个实践案例为切入点,分析了新能源项目在开发与建设中面临的核心问题。
(1)绿孔雀案
该案例涉及云南某水电项目在开发建设阶段因涉及占用生态红线而被叫停。尽管项目已取得了大部分批文,但因建设过程国家调整了生态红线的范围并且也发现项目周围存在绿孔雀和陈氏苏铁等珍稀物种,环保公益组织提起预防性公益诉讼,最终法院裁定暂停建设。主讲人指出,该案例凸显了环境保护合规的复杂性,以及企业在环境评估和合规性方面需要不断努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
(2)光伏项目拆除案
某光伏项目因占用自然保护区用地,未获合法审批被强制拆除。尽管地方政府承诺调整用地性质,但由于在建成后也未能及时完成调整土地性质,项目被环保督察组发现并责令拆除,造成巨大损失。虽然,政府也承担了一定责任,这一案例警示能源企业在项目开工之前必须确保核心批文齐全,不能盲目相信地方政府的承诺。
(3)设备延迟交付与违约金纠纷
某风电项目因设备供应商未能按时交货,导致项目延期并网,业主方要求赔偿发电量损失及违约金。法院判决供应商不仅需支付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还需赔偿因延期导致的巨额发电量损失。该案例显示供应商和承包商在签署合同时应谨慎承诺并考虑到违约可能导致的损失,避免因过高承诺而陷入困境。
(4)招投标与合同效力问题
某光伏项目因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导致合同无效,相关担保合同也因此失效。新能源项目中工程合同效力的确认直接影响到各方权益,项目投资企业在建设前期务必确保招投标合规性。
4. 风控与战略思考
在新能源项目开发过程中,合规性与风险管理始终贯穿始终。项目开发的核心文件包括项目指标与核准或备案文件、环评批复、电网接入批复、土地使用许可等,这些文件的缺失可能导致项目停工甚至拆除。此外,针对风电与光伏项目的不同特点,企业需要根据区域政策和技术条件设计合适的开发策略。
律师在项目风控中的角色。在实际操作中,法律顾问不仅需要审核合同文本,还需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审视潜在风险。例如,在项目初期,通过深入尽职调查了解土地性质、生态环境等因素;在建设过程中,确保施工行为符合政策要求;在运营阶段,协助企业处理电力交易、碳金融等问题。
5. 行业趋势与展望
新能源行业的高速发展正在催生更多的国际合作和技术输出。主讲人提到,中国的新能源企业正逐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力开发项目,特别是风电和光伏技术及设备的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特别关注国际市场的法律环境,例如欧盟的可持续发展指令和各国贸易壁垒对跨国企业的约束,以及目标国土地使用和环保政策的差异。
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技术的成本持续下降,一些地区风电和光伏的造价已降至极低水平。这种“内卷”趋势促使企业加速优化技术、提升效率,同时也推动了项目开发的区域化和本地化。此外,能源行业的“去补贴化”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盈利。
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主讲人总结道,新能源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与其法律支持密不可分。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1)完善合规体系: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办理各类审批文件,确保项目具备合法性;(2)强化尽职调查:在项目启动前,深入评估土地、生态环境、政策等外部因素;(3)提升技术和服务能力:结合区域特点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后期调整风险;(4)加强沟通协作:与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及法律团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但也面临复杂多变的法律环境。通过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与战略规划,企业不仅可以规避潜在问题,还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能源项目对环境影响及项目中的环境犯罪风险预防
上海律协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委员、上海市信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波律师主讲。
在全球推动绿色发展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成为不可忽视的议题。清洁能源技术的普及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但其开发和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引发了广泛关注。主讲人深入分析了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对环境的影响及相关环境犯罪的预防策略,提出了一系列实务建议。
1. 可再生能源的现状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不仅限于国内,还与100多个国家合作,共同推进能源转型。2023年,中国通过出口风电光伏产品,帮助其他国家减排二氧化碳约8.1亿吨。
尽管发展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在装机容量上已超过传统能源,但在发电量上仍无法完全取代火电等传统能源。这与清洁能源中的水电、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2. 水电对环境的影响
水力发电是全球范围内最稳定的清洁能源形式之一,也是我国发电量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水文与流域生态的改变。水坝的修建影响了河流的流量、流速及下游的农业灌溉能力。大型水坝可能导致河道走向改变,甚至影响跨境河流的流域管理。
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水坝的屏障效应使鱼群无法正常洄游。例如,中华鲟因葛洲坝的建设面临洄游繁殖受阻。尽管一些工程已配备鱼道、鱼梯或增殖站,但鱼群适应人工设施的效果有限。微生物、浮游生物因阻断而减少可能导致食物链断裂,并进一步影响生态平衡。
水质恶化与气体排放。蓄水还可能造成生物的厌氧分解,动植物分解后形成甲烷,也有少量二氧化碳,加剧全球变暖。
3. 风电对环境的影响
风电作为我国发电量仅次于水电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其建设和运行也对自然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鸟类碰撞与保护。风电机组的高速运转对鸟类构成威胁,尤其在迁徙路线上的风电场,更需避免对濒危物种的干扰。有研究表明,风电导致的鸟类死亡数量占比较小。尽管如此,其生态影响仍需引起重视。现代驱鸟设备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撞击风险。
地貌与景观的破坏。风电场的基础建设需平整大面积土地、山体,对植被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风电设施的布局需更加审慎。
噪声与光影污染。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对此,采用隔音玻璃等技术手段可有效缓解。此外,风机叶片在运行中产生的光影效果也被认为可能影响视觉环境。
4. 光伏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光伏发电因其分布灵活,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和边远沙漠。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占用与生态破坏。光伏电站通常占用大片土地,可能破坏生物栖息地。尽管光伏项目多选址于沙漠地区,并有助于固沙治沙,但在其他生态敏感区的开发需更加谨慎。
组件退役后的污染。光伏组件中含有铅、镉等有害物质,若未妥善回收,将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估算,到2050年,全球退役光伏组件将达7800万吨,处理这一废料的能力亟待提高。
反光问题。光伏板可能产生眩光,影响附近居民和动物的活动。通过优化安装角度和采用防反光涂层,可减少此类问题。
5. 环境犯罪的高发领域
在能源项目开发及后期废弃物处理环节,特别是储能介质的回收环节,极易发生污染环境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犯罪行为:
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例如一些无资质的小作坊回收处理电池等废弃物,为降低成本随意堆放、处置,达到一定数量则构成污染环境罪。
超标排放与隐蔽排放,企业通过私设排放管道等手段逃避监管,其排放的污染物若超过标准,则构成污染环境罪。
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因技术门槛高、正规企业运营成本大,导致不具资质的小型作坊更具有价格优势。这些小作坊在回收处理过程中因缺乏技术,对环境造成威胁。
(注: 以上嘉宾观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