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研究 >> 专业委员会 >> 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 >> 专业论文

动力电池回收时代的法律问题分析

    日期:2025-01-15     作者:管晓薇 (环境资源与能源专业委员会、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

动力电池的服役期满,即面对回收问题,这也是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终点。全球来看,大型国际企业、科技初创公司、大学科研团队在动力电池进入回收期以来,都争相进入退役和废旧电池回收市场。 

初创公司投融资数据库Crunchbase,截止到2023年度9月,全球对电池相关初创企业投资已达92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7.9%,预计今年全年投资总额将超过120亿美元。 

《金融时报》报道称,大批科技初创公司正在研发和测试更清洁、更经济的电池回收利用方案,对越来越增长的废弃电池回收方面的社会需求以及行业焦虑具有缓解作用。 

废弃电池回收,作为一个行业发展,需要面临多角度的问题,挑战严峻。主要有能源密集型的回收流程、稀有金属低回收率等。由于缺乏投资和监管,美国目前只有不到5%的废旧锂离子电池被回收利用,大多数退役电池都被送到废物管理处或垃圾填埋场,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极易引起火灾以及其他环境问题,直至引发社会矛盾。随着电池回收时期来临的倒计时,电池回收逐渐转换为首要任务,监管大潮的到来也是电池回收行业的必要条件。 

整个电池回收周期都将面临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融资、技术转化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正如欧盟6月通过《新电池法》,对电池分类、再利用、回收、碳足迹、电化学性能、耐久性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包括确定从电池废料中回收材料的最低水平,从制造和废物中回收用于新电池的最低含量等。同时,欧洲理事会7月通过“电池护照”,要求2031年前为电动汽车和工业电池引入强制性最低回收材料水平。全球趋势看,多国都开始关注电池回收企业的综合实力及行业未来增长指数的应对能力。英国循环能源存储咨询公司研报指出,目前,全球有200多家企业拥有每年回收100多万吨废旧电池的综合能力,随着退役电池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回收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回收能力增强的过程中,企业主体资格、市场竞争力合规性、市场退出机 制等都是法律规制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同时,在寻找更清洁的电池回收方案的过程中,创新力以及创新力所附着的创新技术产品,其法律保障也是应当关注的问题。以新兴企业,中国香港锂电池科技公司GRST为例,其正在开发一种环保水基技术,可以将废旧电池溶解在水中,以获得构成阴极和阳极的所谓黑色贵重金属,而且回收过程可减少80%的温室气体排放。该公司希望未来2年筹集5000万美元,以提高其在浙江省的电池厂的产量。从长远来看,GRST公司希望将其水基粘合剂和回收技术租借给电池制造商,从而为未来的技术研发升级获得更多资金。这过程中的技术转让、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法律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关键点。从环境保护法律规制以及企业ESG方面来看,各企业竞相寻找符合监管规制要求以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切入角度,同时聚焦于最直接的问题即金属回收再利用的研发重点。从实践角度看,诸如钴、镍等稀有金属理论上回收利用比开采和提炼更经济。据相关机构根据监管要求和最新的环境法规发展,进行新的发展统筹。由于锂离子电池使用年限超过10年,性能就开始下降,如果将废旧电池中的锂、镍和钴等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制造新电池对环境的影响,还能帮助电池制造商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可见,环境监管法规以及市场发展竞争性法律,包括一些企业合规法律规定都策动新的绿色发展趋势。 

讲完了电池回收时代的终端问题,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可以作为电池生命周期开端的问题进行研讨。有数据显示,目前动力电池企业都在深化与车企合作,但新能源车企下场“造电池”的步伐仍未放缓。新能源政策的策动以及产业规划调整,无法阻止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订单不足的发展现状,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有所下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随着越来越多车企产能落地,动力电池市场格局将再次变动,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问题亟需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动力电池产量与装车量已有较大差距。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动力和储能电池合计累计产量为611.0GWh,累计同比增长41.8%;而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94.9GWh,累计同比增长31.5% 

目前电池行业还是投资太热,资本太多,大家都急于在这个行业寻找商业机会。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显示,随着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逐步成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或者终止部分规划产能,从而使得整个动力(储能)电池行业的供需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市场调解机制的作用,体现在相应法律法规规制下的产能过剩问题缓解。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汽车投融资法规应当逐步调整企业与地方供需节奏控制,因时因需推进扩产。宏观调控法也应当适时应对制动力电池产能增长过快,政策引导应当优先采取限制地方政府过度补贴的方法。 

综上,电池回收时代各类经营主体、监管机构以及执法机构应当共同在法规识别、引导和法规应用上共同发力。期间的法律合规性主题以及企业转型、投融资难点都是中介法律服务机构应当关注和重点研究破题的。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