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实习证 两公律师转社会律师申请 注销人员证明申请入口 结业人员实习鉴定表申请入口 网上投稿 《上海律师》 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研究 >> 专业论文

漫谈绿色保险

    日期:2025-01-13     作者:权威(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

引言

作为主要面向企业侧市场的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保险在我国构建的绿色金融体系中长期扮演着不为人所知的低调角色。

尽管绿色保险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一员,其早已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人行等七部委联合发文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更是以专章形式阐明了发展绿色保险的政策立场,足见绿色保险的重要地位。

话不多说,我们还是按照此前的行文惯例,跟诸位聊聊绿色保险的方方面面。 

01 绿色保险是个啥

关于这个问题,银保监会(现在叫金管总局)于去年印发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以下简称“《统计制度》)已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义:

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负债端包括保险公司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资产端包括保险资金在绿色产业进行的投资。

相较于至今仍缺少明确定义的绿色基金和绿色股票,监管爸爸至少已经为绿色保险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然而,要真正理解这个定义,我们还得有一点对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表的了解。

l  保险公司的负债端主要是指其保险责任,也就是它向被保险人所提供的保险保障,同时也是保险公司未来需要向被保险人履行的债务,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侧。当我们在负债端谈到绿色保险时,我们主要是指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类保险产品,这种产品旨在保护被保险人免受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影响,所以称其为绿色保险产品更加恰当;

l  保险公司的资产端主要是指其投资活动,也就是它用收取的保费开展的对外投资。在绿色保险的背景下,保险公司会将其投资集中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上,如可再生能源项目、绿色建筑项目等。这样,保险公司可以实现财务回报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也就是以绿色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险资绿色投资

因此一句话总结,绿色保险包括在负债端为被保险人提供的环境和气候风险保障的绿色保险产品,以及在资产端进行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险资绿色投资 

02 绿色保险产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聊完了绿色保险的内涵,我们就接着从负债端和资产端,拆解分析一下绿色保险的发展情况。

在负债端,相较于依赖评级机构或监管机构贴标的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未设置硬性门槛的绿色保险可就称得上百花齐放、无所不包。在《统计制度》里确立的统计口径中,以产品维度统计的绿色保险产品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保险业务

绿色生活保险业务

气候变化风险类保险,如巨灾保险、碳保险等

新能源汽车保险

环境风险类保险,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船舶污染责任保险等

非机动车保险

社会治理风险类保险,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

其他为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消费等活动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

其他为环境、社会、治理(ESG)领域风险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

 

尽管绿色保险大家庭里的成员看起来为数不少,但无论是在我国还是世界范围内,其实绿色保险都还没形成气候,至少我相信读到这的读者里一大半都是第一次听说。究其根本,绿色保险产品普及程度不高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l  对绿色保险的认知不足:对于很多消费者和企业来说,他们可能并不了解绿色保险的概念,或者对其保障范围、优势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深。欧洲保险和职业养老金管理局(EIOPA)2019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即便是在绿色保险较为发达的欧洲市场,大约只有24%的欧洲人了解绿色保险产品。

l  绿色保险产品的缺乏:由于绿色保险并不直接适用于传统的保险业务场景,因此有意开发绿色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还需要重新寻找客户的风险管理需求以开发对应的产品。这一现状使得能够在市场上为大众知晓的绿色保险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尽人意,从上表中亦可见一斑。

l  评估和定价的挑战:作为新型的保险产品,绿色保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以平安产险提供的绿色保险为例,为充分应对气候风险的影响,平安产险需要在精算定价模型中,充分运用气候灾害数据,刻画暴雨、台风等主要气候灾害因子的风险差异,以有效提高保险精算定价的准确性。然而对于大部分保险公司来说,可能还并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尽管绿色保险产品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但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属于绿色保险产品的风口恐怕还尚未真正到来 

03 险资绿色投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事实上,所谓的险资绿色投资其实更多地体现为投资理念引导下的投资方向侧重,相较于大家耳熟能详的ESG投资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将金主爸爸们从一般的机构投资者换成了保险公司,本质上还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当然,听到这总会有爱抬杠的读者要发言,考虑到保险公司庞大的资金规模和长期的负债情况,以初始投资高、建设周期长的绿色产业作为险资的主要投资标的岂不是两全其美、一拍即合?那为什么ESG投资已经如火如荼了,险资绿色投资还没啥动静呢?

残酷的现实并不介意用几个耳光扇醒这些喜欢丰满理想的读者:在大部分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投资组合中,对绿色产业的股权投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鲜有保险公司专门披露绿色产业的投资情况。

为什么现实如此骨感?别忘了,摆在险资面前的,是长期保险责任这座权益类投资难以逾越的大山

l  匹配责任:保险公司的责任通常是长期的,其需要保证在未来的长时间内都能满足赔付义务。固收类投资,尤其是长期债券,其现金流的时间特征与保险责任的时间特征相匹配,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更好地管理资产和负债。

l  风险控制:相比暴露于较大的市场风险中的权益类产品,绿色债券等固收类产品的风险相对较小。保险公司需要保障其投资的稳定回报,以满足其长期的赔付义务,因而自然更青睐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l  法规要求: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向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要求权益类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一定水平,进而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投资决策。

理解了吧,当保险资金需要用于满足长达数十年的保险赔付需求,高风险的权益类投资就注定难以满足其对流动性和稳定性的需求;而在当下高度重视险资投向的监管要求下,也只有固收类的绿色债券能勉强够得上保险资金的投资门槛。

基于这一客观情况,监管爸爸们也隐晦地提了一嘴:按照重点突出、急用先行的原则,《统计制度》仅统计绿色保险负债端业务

这下明白了吧?简而言之,险资绿色投资自然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要想从一个口号、一项战略落实为一次行动、一笔投资,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04 绿色保险:一首不为谁而作的歌

看完这么多是不是有点失望:既然无论负债端还是资产端,绿色保险看起来都没什么前景,为什么监管部门还要三令五申地发展绿色保险?

其实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我的想法与你完全一样。

相较于师出同门的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似乎并没有那么诱人。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要说服投保企业在风和日丽的当下去关注和分散虚无缥缈的气候风险,恐怕并不容易;若要开展权益类投资,特殊的风险承受能力、监管法规约束和投资资金来源又限制了其难以在风险面前一掷千金。

然而,当我们回到起点,重新阅读起与那些绿色保险息息相关的监管规定,不难从字里行间中,发现起草者留下的画外音:

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第3

一首好歌不必特意为谁而做。暂时放下一切功利主义的顾虑,成为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这既是监管部门对于保险公司无言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对于保险公司不变的期待。最后我想说,绿色保险不仅仅是一款保险产品、一种投资策略,它理应成为每一家保险公司最应当坚持的经营发展理念,成为保险公司每一项战略和每一次行为的逻辑起点。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