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草案出台
日期:2011-05-13
作者:肖志涛
阅读:1,576次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一系列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从2006年“桑美”超强台风,2007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到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再到2009年北方严重干旱、“莫拉克”超强台风、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十一五时期,我国因自然灾害死亡人口超过了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更达到2.45万亿元。
因此,如何防灾减灾,最大程度的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成为我国必须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今天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三周年,也是全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上午,在国家减灾委指挥中心,召开2011年国家减灾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讨论由民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起草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草案。
那么,这个防灾减灾规划有哪些具体内容?对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详细解读了规划的编写过程和亮点作用。
胡鞍钢:防灾减灾任务依然艰巨
胡鞍钢说,在十一五时期,我们虽然比较成功地应对了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防灾减灾任务依然艰巨。但同时,在众多灾害的处置中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为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实践基础:
胡鞍钢:应当说中国在这方面遇到了世界上所有的灾害,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因为这个是综合的防灾减灾的规划,因此在基本原则中我们高度重视过去几十年我国在防灾减灾中的宝贵经验。来进一步的总结,为规划的设计、实施包括以后的评估给予具体的指导意见。
规划提出了未来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预防为主、综合减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为本、依靠科学;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胡鞍钢认为,这种定位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
胡鞍钢:在国际上有一种叫做PPP模式,就是私人和政府的伙伴关系。但我们通过汶川的救灾和灾后重建,其实已经创新了中国特色的中国模式。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地方与中央两个积极性,其实已经远远的突破了西方的PPP模式。
防灾减灾目标均赋予具体的量化指标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草案分为“综合防灾减灾现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保障措施”五个部分。其中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以往的规划不同,这些目标都被赋予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以方便落实和评估。胡鞍钢认为,这是本次制定的规划的最大亮点。
年均损失控制在1.5%以内
在这次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就是在十二五期间要达到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内。胡鞍钢表示,提出这个指标经过了慎重的考虑和反复的研究:
胡鞍钢:编制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也就这个数据讨论,就是下一步我们到底提出什么样的量化指标。当时有两种意见,一个是降到1.3%,第二种是 1.5%以内,后来综合考虑,现在看来巨灾发生频率在增加,这是世界性的,不仅仅是中国。所以我们最后建议还是在1.5以内。
初步救助时间底线:12小时
规划中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的时间底线由过去的24小时缩短到12小时。胡鞍钢指出,这个指标的重大意义在于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高度关注:
胡鞍钢:这次规划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将以往提出24个小时的概念,通过这一次大幅度缩小为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保证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救助,这一点就连发达国家也很难做到。这也体现了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确实是以人为本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