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公安情结
日期:2009-12-18
作者:郑捷
阅读:3,260次
父亲静静地走了,留下的却是不息的故事和难了的心事。他再也不能行走尘世间抱打不平,也无法伸援手济贫帮困。在他的一生中,埋得最深的就是初入政法战线给他系上的不解情结。
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初,二十岁还未过的父亲作为优秀青年,被选入公安战线榆林公安分局(后合并为杨浦公安分局),而且又进入当年有特殊要求的“政保科”。从此开始了他历经风雨沧桑、起起伏伏的公安经历,也留存了不少难释的公安情怀。
记得在我父亲创办“上海市郑传本
律师事务所”的那一年,所里初创条件差,业务繁忙,仅有的一辆车,每天紧张使用,满负荷运转。这时,父亲得知原杨浦公安分局的一位杨副局长过世。父亲忙隙抽脚,前往探望。父亲深知这位老领导素来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会向组织提这提那。当得知家属在操办丧事时,有用车之需,父亲二话没说,把自己仅有的坐车留给了他的家属使用,直到办完了葬礼。这绝不是公事,这是他们老公安的私情。
还记得,我们原来的住家底楼有一家香港人开设的颇有名气的大酒店,每年除夕夜,按照香港人的习惯,都要燃放大量的烟花爆竹以祈来年。为了防火安全,当地警署都会派出近十名的公安人员现场监护。火花尽,钟声响,新年到了,这些监护的公安人员都会上楼给父亲拜年,祝贺新春。而父亲总是按照宁波人的习惯,给他们准备好汤圆,年复一年,几乎成了我们家新年的首道迎春礼仪。来拜年的公安新人吃完汤圆都说了一句话:“来到前辈家拜年吃汤圆,是我们公安人崇高的战友情谊,是对老一辈公安战士无限的崇敬。”我父亲也把这普普通通的一顿夜宵当作公安为民精神的一种传承,当作老一辈公安战士对年轻人的关怀,也是新老公安战士为了社会同甘共苦的一种表现。每当我看到父亲临近零点钟声,站在走廊里等待这些后辈,我就深深感到父亲永久不变的公安情结。
又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受到一次黄海地震的波及,当时人们纷纷离家,到空旷之地避难候讯。父亲把我们一家暂时领到小区外的空旷地安顿后,就转身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家人在这种遇变之时,担心父亲的安危,急切地盼望他早点回来。后来才知道他安顿好我们后,瞬间跑到了附近的公安机关报到。警报解除后,看到父亲安然地回来和家人团聚,得知他刚才的去向后,我不解地问:“你已经早就离开了公安部门,为什么还要在这样的危急之时,也跑到公安机关去呢?”父亲看了我一眼,很自然地说:“我是一个老公安战士,习惯了,按照我们的公安规定,凡是遇到突发性事件,都得在第一时间到就近的公安机关报到待命,听候统一调遣,执行社会救援、控制等任务。”父亲的一番话,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名公安战士无限的事业忠诚和责任荣光。他可以不顾家人,但他一定固守着公安战士的崇高责任。
父亲还是走了,他的公安情结永远留存了下来。
送别时,当父亲的在天之灵看到这么多来为他送行的当年的公安战友,现已白发沧桑,行步缓缓,他也许就会想到年轻时,他们一起滚打练功,一起外出执行任务的峥嵘岁月。他们这一拨人,逝者无悔,生者有情。这种战友的纯情和职业的友情,大概也就是他们这一辈人才有吧……
明刊《圣约翰老校长涂羽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