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门正力图改变“流血最多、形象一般”的坊间传言。公安部部署“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正在全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扶贫结亲戚,引水抗旱,小案反馈等等,各地警方想出各种办法“接近群众”,希望借此缓和警民关系。(6月8日《新京报》)
正如首任公安部长罗瑞卿所言:“天下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公安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的神圣职责,使命重大而光荣。同时,由于他们随时都可能面对锋利的匕首或黑洞洞的枪口,警察又被誉为“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就是这个职业最真实的写照。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先后有10768名民警光荣牺牲,151468名民警英勇负伤。而近年来民警因公殉职更是达到每天1.5个、每年400多个的惊人数目。
然而,就是这个最应该赢得人们理解、尊重和信任的警察职业,近年来其形象却遭遇了挑战。对此,各地公安部门尝试通过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改变人们对公安干警的形象认知。公安部部署开展的为期半年的“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就是缓和警民关系、重塑公安形象的“公关”举措。
扶贫结穷亲,帮助引水抗旱,实行小案反馈等等,各地公安系统多方寻找“接近群众”的切入点,可谓措施频频,创意翻新。然而,公众在对此给予肯定与好评的同时,也有专家指出,要改善警民关系,做到公开、公正、规范执法是关键。
笔者以为,重塑公安形象,重要的是要立足公安部门的执法实践,围绕公安干警的职责要求,抓住影响公安形象的弱项和软肋从严治理。诸如扶贫帮困、引水抗旱等活动,尽管可以归纳在“有困难找警察”的服务范畴,但这些活动,民政、妇联、团委、工会,任何部门都可以做。唯有提高公安干警的敬业意识,增强干警保一方平安的责任感和敏锐性,提高与犯罪分子斗争的智慧和能力,提高有警必接、接案必查、查案必结、秉公执法的办案效率,才是人民群众最切身、最关心、最现实的期待与诉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高了,执法公正了,公安部门的形象就自然随之提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杜晋丰一语中的:“公安机关扶贫助困,这些侧重情感沟通的公关方式富有中国特色,能起到密切警民情感的作用。但是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赖不在于警察形象多么亲切,微笑多么迷人,根本在于警方执法规范,清正廉明,做这些才是做真正的公关。”练好内功、做好本职,才是提升良好警察形象最根本的途径。(张玉胜)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