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年。2025年1月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上海律师行业的14位市政协委员发挥专业优势参政议政,认真履职。据不完全统计,由律师政协委员个人或作为执笔第一提案人提交的提案近40件。在全会期间的大会发言、现场咨询活动、分组讨论、专题会议等协商议政中,律师政协委员亦基于深入调研提出了不少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律师政协委员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上海市委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和人民城市建设,建诤言、谋良策,聚合力、添助力,彰显委员担当作为,为助力上海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贡献专业智慧。
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当前,涉外法律机构和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难以适应相关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构相应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引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涉外法律服务人才,是当前加强涉外法治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以上海东站为核心的东方枢纽目前正全力建设核心功能区和国际商务合作区。依托其交通优势和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红利,若以一流的仲裁庭审和会议设施等,积极引入国际仲裁业务机构落户,建设世界级的国际争议解决法律服务聚集区,无疑有利于更好打造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市政协常委、上海市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游闽键在“关于借助东方枢纽政策红利,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提案”中认为,针对上海仲裁机构面临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认可度较低、涉外案件仲裁能力仍有待提升等发展瓶颈,应提升上海在国际争议解决资源的集聚程度,充分利用东方枢纽境外人士免签政策,加强国内外仲裁人员的交流,培养国内人员的涉外仲裁能力,进而让上海成为国际仲裁的“东方会客厅”,并建立高效的司法协助机制,在东方枢纽内建立派出法庭,加强司法与仲裁制度的衔接。
复杂的境外投资环境及法律规则给企业出海带来风险和挑战,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严洁红在“关于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上海企业高质量出海建议的提案”中认为,从法律层面而言,各国的法律法规千差万别,企业需遵守当地的商业法律、劳工法规和税务、资金、环保政策等。提案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企业出海公共服务“一站式”平台,强化企业出海服务保障能力,助力出海企业降低试错成本,更好融入当地市场;由有关部门和组织牵头,相关领域的企业共同发起,按照政府引导支持、企业自主参与、市场运作发展的模式设立上海出海产业联盟,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吸纳法律、会计、税务等机构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并加强涉外领域服务人才培养;运用人工智能对世界各国的营商环境进行测试评估,助力风险预警;助力企业疏通跨境汇路,促进跨境资金回流便利化。
去年,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赵靖参与了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关于涉外法律服务的课题调研,集体提案分析了涉外法律服务的瓶颈短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参加分组讨论时,他围绕着提升中国律所涉外服务能级,提出要着力于提高配置全球适合资源的能力和增强在国际舞台的发言权,而基础就是壮大优秀涉外专业人才队伍及合理市场定价原则。为此,建议加大对律所发展涉外业务的支持力度,引导采购优质涉外法律服务,鼓励参与国际交流,并加快建立境外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和执业机制。同时,他也提议要继续增加在法律智能科技的投入,并在法律共同体的范围内逐步实现互通共享,以此助力中国法律业在新时代中利用技术实现突破超越。
“在新形势下创新思路,精准施策,有效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率,应成为上海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金全在“关于建立中介机构招商引资生态协同机制的提案”中建议成立上海中介机构营商服务中心:首先,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客户网络资源优势,建立招商引资生态协同机制;其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建立招商引资全流程综合服务机制;再次,充分发挥中介机构跨境服务能力,建立“反向招商”模式,更好参与海外投资收购项目;另外,中介机构营商服务中心可同时设立智库中心,建立政企产学研共建模式,聚焦研究国际趋势和法律规则,培养高素质涉外中介服务人才,为招商引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升案件审判质量和执行效率,同时积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双翼。
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通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俞卫锋在分组讨论中对法院工作提出希望:围绕中心工作,加大司法政策供给力度,加强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司法保障;加大民生司法保障力度,完善便民利民诉讼机制,更好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进司法调解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协调联动,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在诉前有效化解;以改革促进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提升等。对检察院工作提出希望: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分类构建高质效办案标准体系,不断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提升法律监督质效;深化“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办好检察为民实事,推出更多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便民利民举措;努力办出标杆性、引领性公益诉讼案件,丰富和发展超大城市公益保护实践等。
“程序空转”是指在司法审判过程中,由于程序复杂、效率低下等原因,导致案件长时间未能得到实质性解决的现象。不仅司法审判过程中存在“程序空转”现象,执行程序中同样存在。“‘程序空转’不仅消耗了大量司法资源,削弱了司法效率,也影响了司法公正和公信力。”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裘索在“关于进一步改善司法程序中‘程序空转’”现象的提案”中分别针对刑事审理过程中、商事审理及执行过程中的“程序空转”问题给出“药方”:对于刑事案件,建议逐步提升二审开庭率,进一步全面落实“庭审中心主义”,强化司法机关的程序裁判意识,提高审判质效;对于民商事案件审理及执行,建议注重调解和解,尽可能高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并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市场化,构建公益性与市场性并存的多元解纷机制。
作为全国首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立足金融审判职能,建院六年多来,已受理5.2万余件案件。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法治协同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市政协委员、北京安杰世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贵在分组讨论发言时认为,长三角金融司法协作仍存在提升空间,比如共同提升金融审判整体质效,促进金融裁判标准统一;加大共享金融审判信息资源,联合培养金融审判人才;合力强化跨域金融司法协作,推动金融审执一体联动等。“与此同时,作为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上海金融检察院应提上议事日程。”
完善社会治理,提升城市温度
完善社会治理,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是建设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职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大环境的影响,也涉及个体差异和职场环境等多层因素。”市政协常委、上海江三角律师事务所主任陆敬波在“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场心理关爱的提案”中认为,基本劳动权益得到尊重而不被侵害是心理关爱的前提,强化和谐劳动关系构建是守牢职场心理关爱的前提。”他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和鼓励,激发企业参与心理关爱的动力。例如,将加强职场心理关爱纳入上海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职责范围,充分发挥政府、工会、企业代表组织三方协同优势,共同制定职场心理关爱的目标、规划、路径等,并合力推进落实。针对相关优质专业服务获取不易的现状,陆敬波建议,通过出台一揽子举措,支持和规范心理卫生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相关机构和人才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组建多层级的职场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利用“一网通办”搭建职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相关供需对接活动;制定企业职工心理关爱指南,围绕职工心理问题的识别、预防、应对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引。
虽然非户籍随迁子女就读的相关规定早已制定,有效解决了大量随迁子女就读问题,但留守儿童仍是非常大规模的一个群体。“如果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无法妥善安排,将产生极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犯罪率的上升。”市政协委员、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玉霞在“关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及监护责任的提案”中建议,加强对随迁子女就读政策的宣传普及,规整各区政策;教育部门将本市随迁子女就读政策告知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并下发通知至基层;办理居住证的场所可放置随迁子女就读政策,引导家长根据政策提前准备安排孩子就读;劳动保障部门应严查异地缴纳社保的违法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当地村居委应加强对家庭监护的督促指导,加强监护职责监督和监护干预工作。
随着上海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失能老人面临监护和照护问题。虽然《民法典》第657条规定“没有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公职监护人”,但现实中不少独居老人、失独老人、孤老往往面临无法指定监护人或无监护人的困境,由此带来一系列法律和社会问题。“基层组织履行监护职能的能力不足、民政部门目前并未就指定监护人问题制定相关工作规范、法院指定监护人难以主动发挥作用。”市政协委员、上海功承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照宇在“关于加强失能老人监护人指定与管理工作的提案”中列举了相关工作的瓶颈。他建议,民政部门制定工作规范,主动作为,完善指定监护人的配套制度;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培训和支持,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介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建立统一的老年人监护服务平台,通过平台的对接,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监护服务体系,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公职监护人和其他监护人的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其履行监护职责,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拓展空间潜力,传承城市文脉
以新的业态、渠道、场景、叙事,达到增强信心、集聚人气、提振消费的作用,值得探索。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电动商用车在物流、快递、公共交通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动商用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推动绿色交通和低碳经济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电动商用车自身技术特点和运营模式的特殊性,导致在保险市场中存在较多问题,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承保,使用户购买电动商用车的意愿受到严重影响,制约了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市政协委员、上海市百汇律师事务主任邹甫文在“关于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上海的广泛应用合力解决电动商用车保险难题的提案”中建议,建立电动商用车保险专项基金,推出政策性保险产品,或者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互助基金。“国家应在政策层面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将电动商用车的保险产品纳入绿色金融范畴,为保险公司提供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支持,降低其承保成本。通过绿色保险政策的推动,促进电动商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沪语是在上海及其周边区域历经漫长历史逐渐形成的当地汉语方言,作为海派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积淀。“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员的流动,沪语在年轻一代的消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市政协委员、上海至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洪亮在“关于在中小学开设沪语课程的提案”中认为,沪语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应从小推动沪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建议,统筹编撰沪语官方教材,开设沪语课程,形成校园沪语学习氛围,“让在上海的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这一地方语言”;鼓励老师通过课后与学生沪语交流,不仅让本地学生更好地认同海派文化,同时帮助非沪籍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加强沪语宣传,鼓励年轻人学沪语、讲沪语。
“人民广场是上海独一无二的地理中心,在新的经济局势下,应充分利用其独特优势,开拓其中心空间潜力,为上海的经济商业消费娱乐和市民生活奉献价值。”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齐轩霆在“关于人民广场商业利用和消费提振的提案”中认为,作为“第一站”“暖场秀”“浓缩胶囊”“中央站台”,人民广场中心空间的商业利用风险可控、成本可受、效益可观、效果可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可以用来举办各类商展文体旅活动引领潮流带动人气,让广场活动发挥限时、户外、精华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周边商圈常年、楼内、大类的业态形成互补,优先开展市百一店、新世界、来福士、大世界主题的优秀选品晒物节、当季展、快闪秀,让中心对周边起到引流导流作用,“短时爆发外溢到长效延展,着眼于时间上 “1+365”和空间上“从广场到商场”的效果以点带面”。
苏州河在普陀区流经约21公里,相当于半程马拉松的长度,被誉为“半马苏河”。其沿岸串联着百年工业文明和现代化创意建筑群,凝聚了文旅体育、民生休闲、创新创业等众多资源。市政协委员、北京恒都(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童麟在“关于强化苏河水岸联动塑造半马苏河人文气质的提案”中指出,普陀区近年在生态环境、全线贯穿、城市治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措并举,全力打造“半马苏河”品牌,但该品牌整体知晓度依然不足、广大市民群众参与度不高,岸线附近存在的大量文化园区、商业体、历史场馆并未形成整体化路线,商圈资源、市场主体等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半马苏河”的建设中。为此,他建议从以下方面施力:品牌“联名”,进一步拓展新兴宣传渠道,提升“半马苏河”在年轻人和社交媒体中的知晓度;产业“联盟”,进一步打造岸线产业联盟,共同参与苏河产业发展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商户“联手”,进一步打造亲民游览路线,吸引普通民众前来参与;服务“联盟”,进一步延伸品质生活空间,让市民直接在步道中享受到高品质服务;设施“联动”,进一步营造日常生活氛围,让苏河岸线真正成为居民群众可来、愿来、爱来的点位。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