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法治当先行。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刚起步时,率先提出了法治保障是四大任务的重中之重;同年11月,全国首家自贸区法庭即浦东新区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应运而生。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担负着为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的使命。自贸区建设涉及投资、金融、法律等多个领域,最核心的是建设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成立6年来,上海自贸区累计的120多个创新事项正在被全国复制推广。
法治创新是建设上海自贸区的前提和基础。自贸区法律服务如何进一步开放?如何充分整合律师、公证、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助力自贸区建设?中外律所联营还有哪些可以创新的空间?1月3日,第十一届陆家嘴法治论坛的收官之作——以“自贸区法律服务创新”为主题的分论坛在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成功举办。司法局领导、自贸区一线资深调研员、资深律师代表与来自法院、仲裁、公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论自贸区法律服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自贸区法律服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考。
聚焦自贸区法律服务创新话题 恰逢其时
自贸区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法治的跟进和保障。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的背景下,讨论自贸区法治建设尤其是法律服务的创新话题,有着重要意义。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波
律新社了解到,此次分论坛由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上海市律师协会浦东律师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法律服务业协会主办,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上海市张江公证处(上海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承办。本次分论坛由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波主持。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宝令
开幕致辞中,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宝令指出,自贸区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这其中既包括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也包括通过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建立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体系。作为自贸区建设的先行者,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6年来积极尝试法律服务创新,大胆解决难题,总结出诸多可复制、可借鉴的自贸区法律服务经验。他表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与自贸区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也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本次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智慧碰撞的机会,也衷心希望与会嘉宾能藉此次论坛,为自贸区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马屹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马屹表示,6年来自贸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落实到每一家机构、每一个行业,这种变化更为突出。从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来看,2013年,全年案件只有397件,处理案件的争议金额只有38.66亿元,而2019年全年案件高达1520件,争议金额攀升至309.5亿元。
最近,司法系统、最高院和上海高院陆续为临港新片区建设提供了司法服务和保障的相关意见,其实核心除了法院要对接之外,关于诉讼外的争议解决方式有三点:第一是建立国际商事审判组织,即国际商事法庭。第二,允许境外机构在临港新片区登记设立业务机构,开展相关涉外仲裁业务。第三,将调解、仲裁和商事法庭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融为一体。其中,商事仲裁将成为未来争议解决的主要方式。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曹志龙
中国发展看上海,上海发展看浦东。在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曹志龙看来,浦东作为全国的领头羊、排头兵,现已进入领航区。以前我们更多的是跟航、并航,如今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浦东已进入领航区。在跟航、并航时,还可以摸着石头过河,但到了领航区后,没有经验可借鉴,靠的就是规律,以及人对规律和航向的把握。
他同时分享了四个关键词。其一是“律师行业的变革”,律师不仅是一个专业、一种职业、一个行业,更是一种事业,不过这“四个”表述都不全,这些都是对律师整体的画像,即律师肩负着职业、事业、行业还有专业的共同使命,要与时代同发展。其二是“自贸区”,涉及到自贸区从无到有、自贸区区内与区外的区别、国内和国外法律规定的不同。其三是“法律服务”,自贸区的交易主体、监管的法律等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四是“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即为创新。
论坛凝聚智慧 思想碰撞火花
中国(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综合监管和执法处调研员谭京华
中国(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综合监管和执法处调研员谭京华作了“行稳致远——新时代自贸区法治建设思考”的主旨分享。她通过回顾外高桥保税区近30年来的发展成就,围绕“允许以独资、合资、合作形式的贸易领域在外高桥保税区的设立”“保税区内企业的身份界定”以及“1996年通过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等话题,阐述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同时她指出,无论是体制创新、功能拓展还是服务贸易开放,所有的举措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面对新形势下自贸区遇到的一些需要改革和创新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及时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或者修法,给予统一的规范和指引。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资深仲裁员、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总监邱一川
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资深仲裁员、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总监邱一川分享了题为“从自贸区到新片区:战略布局与仲裁法治”的精彩演讲。他剖析了新片区和自贸区(原有片区)的区别,如新片区同时肩负着两大功能,即打造一个更高开放度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打造成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而自贸区(原有片区)则没有担负新城开发的任务。自贸区的法律服务应当如何创新?他建议,法律工作者应不断拓展更宽、更深、更广的法律服务领域;做好关于自贸区法律制度的研究和探讨;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便捷高效地解决国际商事纠纷。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贸区法庭负责人吴智永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贸区法庭负责人吴智永作了主题为“自贸区新发展对审判的几点影响”的演讲。他认为,法律服务创新不仅仅是律所的责任,也是司法的责任,因为司法本身也承担着服务保障自贸区发展的重任。他提到贸易自由对传统审判方式产生的影响,如原来一个案子只有一个法律关系,现在会出现多种结构化的交易系统,产生多种法律关系。此外,临港新片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审判过程中也时常遇到由于人才落户问题引发的信赖利益纠纷。他建议,面对新问题,司法应保持适度的宽容。同时,不断完善商事争端一站式解决机制,如加强对仲裁条款效力认定的对接、加强诉讼与仲裁立案的对接等。
上海市张江公证处(上海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张磊
在主题为“公证体制改革与自贸区公共法律服务能级提升”的演讲中,上海市张江公证处(上海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主任张磊首先分享了一组数据:1989年,上海共有189名公证员,而截至2019年底,上海公证员仅为416名。30年来,GDP已翻了四五倍,但公证员数量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速。他回顾了公证员经历了从公务员到事业编制的变迁,强调体制造成了公证行业发展的束缚,公证体制改革给公证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18年6月,上海市张江公证处成立,成为沪上首批合作制公证机构之一。张磊强调,合作制公证处的改革,改的是出资的方式和民主管理机制,不变的是公益属性、公证书的效力。同时,也导致了服务方式的改变,即公证员的积极性和办证质量均得到极大提升。2019年5月,上海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在张江公证处成立,这是全国自贸区第一家挂牌的公证法律服务中心。自贸区公证法律服务中心基本的法律服务是公证服务,但在他的设想中,将探索服务新模式,加强多方合作,打造成一个新平台,除了公证服务,还有律师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和司法审判的辅助服务等。
一带一路全球商会联盟会长张铁军
一带一路全球商会联盟会长张铁军作了主题为“自贸区企业出海的顶层设计”的演讲。他表示,自贸区是“一带一路”的链接和桥梁。自贸区法律服务的创新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做到法律先行,同时具备全方面、深层次、多维度、国际化和可持续的特点。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他总结了四点:专业创新大胆些、协调合作高效些、制度规章宽容些、服务意识积极些。上海自贸区法律层面面临哪些机遇?他提出了四点建议,成立“一带一路”中国企业出海法律服务中心、成立中国海外企业法律服务中心(专门服务参加进博会的海外企业)、开设“一带一路”自贸区总裁论坛、成立自贸区企业法律纠纷调解委员会。
律新社了解到,为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发展的倡议。一带一路全球商会联盟致力于链接全球主流商协会及海外杰出华人华侨组织,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共享、合作的全球商会服务平台,服务中国各地商协会、开发区、产业园区及科技开发区的创新国际化发展,以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跨平台的新型商产官学的融合方式,对接国际市场。
中外律所联营 有哪些经验可循
精彩的主旨发言引发了与会嘉宾的共鸣和思考,在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荣华的主持下,与会嘉宾围绕“自贸区联营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创新”的话题,从学术、实践、司法行政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4年11月,《上海自贸区中外律师事务所互派律师担任法律顾问的实施办法》和《上海自贸区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的实施办法》的颁布,标志着上海自贸区法律服务对外开放的政策正式落地实施:一是允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代表处的外国律师事务所与中国律师事务所以协议方式,相互派驻律师担任法律顾问;二是允许外国律师事务所与中国律师事务所在上海自贸区内实行联营。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服务市场中的中国律所与外国律所分别只能提供中国法律服务以及外国法律服务。上海自贸区通过“联营”与“互派法律顾问”的方式,打破了以往单一型、割裂式的服务方式,为进一步集聚国际型高端法律服务人才,引进国际强所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更好地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优质、高效地法律服务创造了条件。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与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和霍金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等国内外律所相继开展联营。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波在接受律新社采访时表示,2016年,瀛泰律师事务所与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营申请获批。同年3月,瀛泰夏礼文联营办公室成为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的实施办法》颁布以来,上海本地律所中第一家获得批准与外国律所联营的事务所。
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883年,以国际航运法律业务起家,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600多名律师。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在金融保险、国际航运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公司商事、建筑房产、知识产权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通过瀛泰获取快捷、优质的国际法律服务。与夏礼文的合作使得瀛泰可以为客户的国际法律需求提供更多的保障,一站式的服务体验将更好地加强客户与国外律师事务所的沟通,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瀛泰的服务效率。
上海市浦东新区司法局律公处副处长张玥介绍,目前,自贸区有6家中外联营律所,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联营办公室的“一站式”服务符合两家律所国内外客户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双方可以利用各自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和客户。中资所近距离与外资所联合办公,可以快速提升管理水平和国际化视野,外资所也可向中资所学习本土化工作的经验。
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许凯表示,中外律师事务所的联营带来了新变化新挑战,但大部分的法学生群体对此了解甚少。建议加强中外律所联营以及相关法律服务行业前沿资讯等在高校法学院的宣传和普及,让更多法学生了解外资所,助力法学生把握行业趋势,提升专业技能,坦然面对机遇,应对未来的挑战。
霍金路伟(上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冯臻首先对自贸区的开放性政策表示了感谢。作为一家国际大所,2003年,霍金路伟通过《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于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两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2016年9月,霍金路伟(上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与福建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达成联营合作。联营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是接地气,为外国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第二是希望扎根中国,通过联营培养中国的潜在客户,不断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第三为在霍金路伟体系里的中国律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Nicholas Poynder表示,英国夏礼文律师事务所进入中国市场20多年来,最初和中资所更多的是竞争关系,不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尤其是自贸区的建立和一带一路的提出,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愈发认识到唯有合作才能共赢。中外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符合政策监管,立足本地、面向海外,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大法律服务的蛋糕。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柚牧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柚牧对本次分论坛作了总结发言,他对参加此次论坛的嘉宾、筹备此次论坛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此次论坛能对自贸区的法治建设与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随着上海经济的外向性、开放性进一步扩大,市场对法律服务的效率、水平、模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事自贸区业务的法律人应当主动作为、优质服务、开拓创新,着力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相结合,贡献法律人的智慧。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