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回应王朝案再审疑点:刑讯逼供由检方调查
法官回应王朝案再审六疑点
不公开审理因涉及隐私 保定市检察院调查认定不存在刑讯逼供
曾广受外界关注的“王朝案”,经河北保定市北市区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于9月9日凌晨当庭宣判。虽然再审法院对“王朝案”的审理采取了最大限度公开透明的态度,但仍不乏质疑声音。9月10日,就公众关心的几个问题,记者采访了本案审判长、北市区法院副院长吴亦涛。
疑点1为什么不允许王朝的母亲参加旁听
证人不得旁听审理
吴亦涛:王朝的母亲杨惠贤是本案的证人。在本案侦查阶段,杨惠贤曾经接受过公安机关侦查人员的讯问;在一审阶段,接受过王朝辩护律师的调查。她的证言是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证人不得旁听对本案的审理。
疑点2 为什么法院在公开庭审期间又进行了40分钟的不公开审理
通话清单涉及隐私
吴亦涛:王朝的通话记录清单是认定王朝犯罪的重要证据。但通话记录清单涉及公民的通信自由、通信秘密和个人隐私,涉及公安机关的特殊侦查手段,为此公安机关对原始通话记录清单进行了证据转化,制作了情况说明,庭审前合议庭组织公诉人、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辩护人查阅了原始通话记录清单。在公开开庭审理中,辩护人多次要求公诉人公开出示通话记录清单。鉴于通话记录清单涉及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依法应当不公开审理。为此,公诉人建议法庭转入不公开审理。在法庭不公开审理阶段,公诉人出示了王朝等人的手机通话记录清单,法庭组织控辩各方进行了质证。
疑点3 抢手机换上自己的卡
邢世平怎么会知道王朝所抢劫手机的号码
吴亦涛:经再审查明,2006年8月11日14时30分许,王朝在京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新乐东五楼附近,使用所抢手机接听邢世平打来的电话,邢世平催促王朝抓紧赶去处理交通事故。这里所说的王朝使用所抢手机接听邢世平打来的电话,是指王朝将自己的13930111190手机卡插入被害人陈英茹的红色三星手机中接听了邢世平的电话。
疑点4 瑕疵证据非一律排除
为什么部分证据存在瑕疵还被法庭采信
吴亦涛:正如公诉人在公诉意见中所言,原案部分证据存在瑕疵,导致原判认定的部分事实不清。为此,省法院裁定撤销原一审、二审、再审裁判,发回保定市北市区人民法院重新审判。针对原案的证据瑕疵,保定市北市区检察院建议法院延期审理进行补充侦查。在补充侦查期间,北市区检察院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进行了补充侦查,对原案中的瑕疵证据进行了补充完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的有关司法解释,对于瑕疵证据通过有关办案人员的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可以采用,并非一律排除。
疑点5 刑讯逼供由检方调查
为什么法院不对王朝所称遭遇刑讯逼供的问题进行调查
吴亦涛: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刑讯逼供案由人民检察院管辖。王朝反映的侦查人员刑讯逼供问题是否属实,应当由检察机关调查。
据悉,保定市检察院对侦查人员是否存在刑讯逼供问题进行了调查,出具的调查报告称:调查组查阅了侦查卷宗及审判案卷,讯问了王朝、侦查人员、管教人员和王朝同监室关押人员、有关医生,调取了王朝就诊的资料,认定侦查人员在办理王朝抢劫案件中没有刑讯逼供行为。同时,调查报告称:2006年10月31日,王朝在石家庄市被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刑警大队抓获并被刑拘,当晚被关押在石家庄市质监局招待所。11月1日上午王朝趁侦查人员不备吞食了三枚钉在墙上的电线卡子,被送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王朝服药后于当天下午带到保定。11月2日,王朝被送到保定市看守所羁押,因吞服异物尚未排出,未能入监,看押在刑警大队审讯室。其间,王朝又先后两次吞服螺丝等异物。自2006年11月2日至13日王朝先后9次在医院就诊,13日被送往看守所。
疑点6 王朝当地生活多年
王朝为什么要跑到保定去作案
吴亦涛:在庭审中,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向法庭出示了部分证据,意图证明王朝具有作案动机,称王朝有吸毒史,王朝没有注册过任何公司,也不是任何公司的股东,王朝欠债很多,有的至今未还。石家庄市桥西区法院审理过王朝被债权人索债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在强制执行时发现王朝根本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对于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出示的证据,王朝的辩护人认为法庭不能进行“道德审判”。合议庭认为,这部分证据属于品格证据,法庭未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证据。
另外,2000年王朝与正在保定华北电力大学就读的刘某谈恋爱。第二年,王朝与刘某结婚。王朝在保定生活多年,陪妻子在华北电力大学读书。本案的案发地点华电小区就是华北电力大学的生活区。据《燕赵晚报》
京华时报:王朝案排除怀疑才能接近正义
本报特约评论员 傅达林
有罪证据只有排除所有合理化怀疑,形成一条完整不矛盾的证据链,法官发现的法律真实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真实,司法判决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正义。
王朝入室抢劫案,因证据存在瑕疵,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提审、重审,司法判决再度回到原点,依旧维持原判决。为平息舆论非议,该案审判长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答疑。
对于影响性案例进行判后答疑,已成为某种不成文的司法惯例,目的在于向社会展现判决逻辑,避免公众对司法产生不信任。就本案而言,5年来的司法轮回夹杂了太多疑问,尤其是侦查中李刚身份的披露,让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如今,一次民众期待能够实现正义的司法判决,理当寻求与社会的主动沟通,以消除公众对司法的疑惑。
但是,答疑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质疑,回应社会关切,却不是单靠法官个人愿望就能实现的。拨开因李刚的“名人效应”加诸本案的舆情关注,司法要阐释清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合理逻辑,就必须首先确立有罪证据的真实可信。
王朝抢劫案之所以重审,就是因为证据环节出现纰漏,侦查取证不仅存在诸多违反法定程序之处,证据之间也远未形成严密链条。此次重审,8小时的质证没有出现一条控辩双方都认可的证据,但判决书却采信了控方几乎所有的证据和意见,判决的理由何在,这才是法官答疑的关键。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答疑中还是在判决书中,对引起舆论普遍关注的一些疑问未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当然,在没有接触完整证据材料前,任何人都不能断定这是一起错案。但是,刑事司法必须恪守证据的判断采信之道,尤其在面对一个人的生死自由时,更需谨记:有罪证据只有排除所有合理化怀疑,形成一条完整不矛盾的证据链,法官发现的法律真实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真实,司法判决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接近正义。
[版权声明] 沪ICP备17030485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7129号
技术服务:上海同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电话:400-052-9602(9:00-11:30,13:30-17:30)
技术支持邮箱 :12345@homolo.com
上海市律师协会版权所有 ©2017-2024